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无名氏所编《诸儒鸣道集》收录的《二程语录》,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除朱熹所编《二程遗书》和《二程外书》之外,又一部内容比较完备的二程语录本子。它与《二程遗书》在内容、篇目名称、各卷之间的前后编排顺序等方面基本相同,两书实际上为同一书,都出自朱熹之手,只不过前者为初稿,后者为修订稿。  相似文献   

2.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洛学的创立者,他们建立了一套以理本体论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以后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二程语录是他们一生传道讲学的言论的结集,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二程理学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在洛学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二程的其他著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宋人对二程语录的大量编辑与刊布,洛学也在宋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并不断地扩大其社会影响,最终在南宋末年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相似文献   

3.
二程理学思想的异同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其中主张二程理学思想不同的一派试图通过对二程语录中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的准确识别,来达到对二程思想差异的细微区分和把握。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朱熹开始,一直到黄宗羲、孙奇逢、冯友兰、牟宗三、庞万里等,他们对二程语录的辨析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其鉴别结果也因缺乏明确的鉴别原则、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扎实的文献依据而不断遭到后人的质疑。那种过分强调二程思想之间的差异,主张程颢开启心学一派、程颐开启理学一派的观点,实际上是后人在理学内部派别分化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由果推因的解释,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二程粹言》是用文言改编的一种二程语录,相传出自程门高足杨时之手,但杨时所编之作早已亡佚,重编计划亦未能实现,再加上改编之作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且对二程的话不加以区分,因而其价值远不及二程的其他著作。  相似文献   

5.
二程对《四书》十分重视,他们大力推崇、表彰《四书》,提高《四书》的地位,并训释《论语》、《中庸》、《孟子》,重订《大学》章次。在其思想学术体系建构中,二程对《四书》思想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阐释、发挥、利用。其格物论与心性论主要是依托《四书》思想资料而建构的。  相似文献   

6.
关键词:《二程遗书》卷一系二程门人李端伯所录,其第一条内容是程颢与韩维之间的儒佛之辨.学界普遍认为此条语录学术价值重大.如果能将哲学义理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对于全面和深刻理解义理本身相当重要.考察可见,该论辩牵涉到出二程与其友人韩维等于元丰四年四月在颖昌的学术集会,即《二程遗书》卷二吕大临所记“昨日之会”节.此学术集会的澄清,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明道的相关重要理学思想·也有助于把握当时具有普遍性的学术和文化实况.  相似文献   

7.
《二程遗书》是哲学名著,但若从文学角度解读,则既能发现新的文学趣味,还可打开新的思想史研究空间。《二程遗书》的文学趣味集中体现为"道喻",即用譬喻方式说解形而上学问题。先秦诸子典籍尤其《论》、《孟》、《老》、《庄》,是二程"道喻"的主要渊源。二程某些"道喻"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著述的日常化趣味,表现为:故事的真实性,情境的代入感,生活的归纳法。此类日常化"道喻",在理学语录中颇为常见,揭示了宋代哲学方法论的重大新变:为日常生活确立形而上学价值。这就是二程"道喻"所承载的思想史意义。而这种哲学方法论新变,亦体现在苏轼诗文中,表现为"理趣"。"理趣"与"道喻"的呼应,印证了文学与哲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8.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对《大学》极力表彰,并对《大学》中的概念、范畴、思想进行了辨析和阐发,成为其思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但在经学史上,而且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贡献。二程对《大学》的表彰、推尊和研究得到后来学者的认同,后来朱熹正是在二程《大学》学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学》等四书的并行,使《大学》成为古代社会后期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9.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大师,其思想影响巨大,然而过去的研究更多关注其思想的内涵及影响,却忽视了家风在二程理学思想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二程的成长受到父母良好家风的熏染,他们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得益于富有儒家道德伦理的家风。二程自身的行为处世,不仅是优良家风与理学思想的生动体现,同时又起到了垂范后代、延续家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作,而在其成为经典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二程兄弟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不仅将《大学》推向了一个至高的地位,而且还依据自己的理论学说对于《大学》分别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他们所修改的内容中既彰显着相同的方面,也凸显出他们思想之间的细微差异。在研究二程思想时,关注他们各自所改正的《大学》无疑能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借助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其中《论语》尤为他们所重视和推崇,并成为二程经学解释学的根基。对于《论语》的解释,二程提出了异于前儒的解释原则、方法,这些方法为后来洛学弟子以及朱熹等人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后期《论语》解释的基本方法。可以说,二程对《论语》的解释具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开阐理蕴,对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期间,二程再次师事周子.皇祜二年的春夏之交,周敦颐携二程郊游城郊朱家湾时,发现了朱家湾的天然太极图,并手授《太极图说》予二程.程颢现场得道,触景生情,吟出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相似文献   

13.
“诚”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不仅是他们哲学的最高范畴,还是伦理道德的核心和修身养性的方法。发掘、继承、改造、提升二程“诚”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二程的思想,而且对于充实和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于汝城开阐理蕴传授二程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开阐理蕴,对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发端示人”之功。周敦颐任桂阳县令期间,二程再次师事周子。皇祜二年春夏之交,周敦颐携二程郊游城郊朱家湾时,发现了朱家湾的天然太极图,并手授《太极图说》予二程。程颢现场得道,触景生情,吟出七言绝句《春日偶成》。  相似文献   

15.
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影响的哲学思想,与二程哲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二程哲学不仅继承了魏晋玄学的本体论思路,其哲学本体“天理”观的提出也受到魏晋玄学名教自然观的影响;二程哲学以“气”论性的思想,以及通过圣人教化“涵养”来培养人格的思路也来源于王充之后的魏晋玄学;魏晋玄学的“天人合一”、“诚”和“情”的思想也对二程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他们提出了“圣贤气象”的精神境界作为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二程语录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一生传道讲学的言论的结集.后由朱熹整理编辑成<二程遗书>和<二程外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它是二程兄弟与弟子们在讲论有关问题时所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也是二程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及硕学大儒们之间相互论辩、相互启发而产生的智慧结晶.由于其具有内容的丰富性、论述的重复性、记录时间的长时段性等特点,使它在研究二程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二程的其他著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它在某些方面可能未尽得二程思想之精微,但大体上却保存了二程思想的精华,并记录了二程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在二程学术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儒家“恕”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恕,先秦儒家的“恕”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恕”的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恕”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二程“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恕”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恕”不会造成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恕道体系。  相似文献   

18.
理与气是理学奠基二程理学本体论的重要范畴。二程主张理本气末、理先气后、理气不离。本就其理气观作一些分析,以阐示其在理学中的理论价值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宋思想转型之际,二程承载着复兴儒家道统的历史责任。二程重新挖掘"天理"概念,从宇宙方面构建其独特的天理观。从"天"到"天理",不仅仅是语义和概念的变化,而且也是精神意蕴的转换。在历史的长河中,思想范畴的内涵不断被扬弃,儒家的"天"出现了以神为天和以客观规律为天两种主要的形态,"理"概念则由事物的一般属性逐渐向本体属性转变。针对董仲舒对天的神化,二程提出"天变非应人事",肯定柳宗元、刘禹锡对天的自然化,反对天谴事应说中主宰者式的天观。二程还汲取了华严宗中理的本体形式,以及理事无碍的精神原理,批判了理的虚幻性。由此,二程提出"天即理也"的观点,强调"天"与"理"的结合,实现了从主宰之天到理法之天的转换。作为生生不穷的自然法则和与物相即的内在根据,天理成为统摄自然条理的"活泼泼"的宇宙本体。二程将"天"与"理"碰撞结合,使天与人、自然与道德贯通起来,呈现了天理观的宇宙意蕴。  相似文献   

20.
北宋理学家二程(程颢、程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伦理传统,提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被认为是对妇女地位的贬抑。事实上,二程此语,虽然是对妇女地位的一种消极的看法,但也充分表达了二程内心深处对妇女的期望。而从二程关于妇女的看法,也可以反映出北宋当时的社会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