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定势在学习迁移中具有双重作用,是一柄教学的"双刃剑",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定势的正迁移,又能够避免思维定势的负迁移,提高教学效率。一、有机利用,促进正迁移1.因势利导,唤醒旧知。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后续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先前学习的概括或延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努力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新旧知识的共同特征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将旧知识  相似文献   

2.
什么叫迁移呢?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已有的经验对所学新知识的影响。迁移现象在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因为新旧知识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学生也是在旧知识基础上接受新知识的。例如,我们讲分式乘法时往往要从复习分数乘法开始,这样很容易建立起分式乘法法则。另外,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迁移的现象。如学生对  相似文献   

3.
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吴连群一、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看新教材,寻找新课旧讲的途径引用新知识,要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是两种知识可能发生正迁移或负迁移的基本条件。就整个中学物理而言,物理概念之间,...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12)
化学知识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产生了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如何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的问题。下面谈一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严重影响了未来建设者的身心健康 ,数学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的重任已现实地落在我们的身上 .迁移是一种心理现象 ,是已获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本文就数学教学中迁移规律的运用 ,作一探讨 .1 寻求新旧联系迁移规律告诉我们 :如果新旧内容之间存在某些或部分相同的因素 ,那么迁移才能发生 .因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或独立地寻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相同因素 ,挖掘其内在联系 ,迁移就能顺利实现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在回忆旧内容的基础之上引入新内容 ,要求新旧内容之间存在某…  相似文献   

6.
一、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问 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拓广和引伸。教师选择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精心设问,能使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旧知识纳入迁移轨道,让思维沿知识链“旧知识固定点——新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基础。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因此,在进行新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工作,重视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迁移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一、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数学知识的正迁移  相似文献   

8.
一、问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丰富的感性积累处 1.问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知识的“要点”是连接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不断拓宽知识的外延.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把新知识放在整个旧知识的背景中去思考.在新知识讲授之前,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铺设好“认知的桥梁”,促使新旧知识间的渗透和迁移.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动力,从而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相似文献   

9.
根据奥苏伯尔认知同化论的理论,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与旧知识(分数的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等)建立下位联系。新知识可以被旧知识直接同化,或对旧知识作部分的改组,使原有知识得到扩展、加深、限制、修饰和精确化。所以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实现良好正迁移的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沟通联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迁移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不能沟通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一抓好基础,促进迁移。迁移的产生是有条件、有规律的。一般地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牢固,就越容易实现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例  相似文献   

11.
<正>"迁移"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不断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迁移活动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一、抓住迁移探新知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旧知识后,应及时  相似文献   

12.
一、新旧知识联系 ,从渐进到跃进。在教学中 ,学生边学边忘 ,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教师对于教材中新旧知识的联系重视不够 ,没有及时做好“以旧引新、讲新带旧”的工作。因此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就在于处理“新”与“旧”之间的关系。知识有其严密的系统性 ,掌握新知识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注意新旧联系 ,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才是完整的和系统的 ,这对于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大有帮助。因此 ,处理好新旧内容之间的关系 ,是使学生循序渐进将其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中的负迁移主要是指旧知识、旧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具有的抑制作用。负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新旧知识的混淆、思维定势的影响、旧知识的错误强化、知识细节的遗忘以及本族语的干扰等。排除负迁移,教师可以采取对比教学,加强对基本概念的讲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指导等。  相似文献   

14.
搞好初中与高中数学的衔接,是高一数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要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的衔接点:"集合与函数概念","平面及其性质";其次是以旧导新,以旧带新,新旧对比,注意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第三是充分利用数形结合(即几何直观);第四是引导与督促。  相似文献   

15.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产生迁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新旧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当新旧知识相似,又要求学生做出反应时,此时的迁移往往是正迁移.正迁移能使学生有效利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数学知识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每一部分知识既是旧知识的发展,又是新知识的基础,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新知,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这种内在联系所构成的数学结构,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让学...  相似文献   

17.
现代认知迁移理论主要有如下4个观点: 1.一切有意义学习均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迁移: 2.既然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则新旧学习活动之间必然有联系,迁移必然表现为双向,且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3.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概括性、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已经获得的有关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的知识肘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以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实践中体会到,要想真正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在设计新课前准备性训练题时,就要从知识、思维、方法等角度去全盘考虑,注意旧新知识的衔接、思维的导向、方法的过渡。本文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谈谈准备性训练题的设计。 1.新旧知识的衔接。所谓知识的衔接,就是要弄清新知识的生长点,复习那些与新知识有直接关系的旧知识。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一新知识时,就要组织学生复习“分数单位”、“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些必需的旧知识。因为从教材本身来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要使学生首先认识它们由于单位不同,必须要通分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这是新课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有必要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知识;另外,通分后是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对比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些数学知识学完后,部分学生由于受旧知识的影响,产生负迁移,使新旧知识发生混淆;或由于缺乏思维的变通性、系统性,使新旧知识互相割裂,难以融会贯通。为了使新知识尽快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教师通过将易与新知识混淆的,或可与新知识相互沟通同化的旧知识放在一起,抓住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探究异同,可以有效的防止负迁移的产生,促进新旧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使新知识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如(第八册P193)学完了体积单位换算后,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牢固掌握相邻两…  相似文献   

20.
古语云:“温故而知新”。这一精辟的经验谈,既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阐明了运用已有知识为桥梁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鲜明地体现了教学当中知识迁移的规律性。所谓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