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之争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的整个表达过程就是译者连续不断的选择过程。在译者选择过程中,必然受到译者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文化文学修养及其语言风格的影响。无数选择的结果就形成了译者的个人风格。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因此,译者风格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美学理论从"距离"这一特殊角度描述了审美过程中既有距离又有人情的矛盾,并最终使审美过程中的功利与非功利统一在"距离"这一概念之中,这符合审美实践经验.以此为依据,论文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具备更敏锐的审芙能力,译者和原文是一种更为活跃的互动关系,本文从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结构入手,探讨了译者对原文的审美认知过程并揭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译者则是文学作品的信息传递者,两者是文学接受与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文学译者,不仅要对原作作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也要对译作读者负责。文学接受中的读者在文学作品的审美中所承担的角色与文学翻译中的译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与后者也有着相通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文本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译者的翻译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本文将译者的整个审美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审美认知过程、审美整合过程及审美再现过程,并重点讨论了其中的审美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7.
杨娴 《文教资料》2011,(30):34-35
文章结合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从译者的认知过程、心理状态、语言创造能力和精神力量四个方面谈谈译者的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从而对文学翻译有更深刻的了解,加强译者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奉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翻译必然符合文艺创作的一般规律。审美反映论作为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理论,可以指导和启发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也即主体性研究。因此,在审美反映论关照下,可以看到在翻译的各个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证明译者主体性的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表现形式,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适当移植原文本的陌生化特质,尽可能延长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知历程,增加审美快感.本文从语境的角度,以<围城>译本为例,评析陌生化语言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0.
刘璐 《海外英语》2013,(22):168-169
论述了文学翻译中意境传达的影响因素以及表现手法,指出提高译者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的能力乃是完美传达意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文学翻译承栽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进而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有功能。中国译者是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特有功能的主体力量,这在全球化语境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在实践中,中国译者可以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策略来实现汉英文学翻译的特有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形式之美和文学意义之美两个方面探讨阐释学与作品审美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词句和篇章层面上的美学再现、译者的叙事口吻以及作品情感的再现,并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和情感意象来揭示文学翻译中美学因素的再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在语言顺应论语境说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心理语境中的情感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译者顺应自己和原作者及译文读者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以期为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译者个人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讨论在文学翻译这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中,译者情感介入的作用,并阐述了译者审美情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本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译界长期以来对“信达雅”研究有余,而对逆向研究不足,文化变化是文化常规的偏离。本文从语言文化、文本风格,译者心态和审美范式等层面的变形,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文中是如何对原文的文化层面进行转换的。  相似文献   

16.
再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长期遭到了遮蔽,从而出现了译者地位边缘化的现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以期揭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首先回顾了有关译者及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确认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然后介绍了文学翻译及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分析造成译者地位边缘化的原因。最后集中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翻译中的灵感思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并非是对原文的复制和克隆,而是基于原文的再创造,它要求译者综合运用审美理念和翻译思维。灵感思维作为艺术思维方式的最高境界是翻译创造和译者主体性的集中表征。但灵感思维在国内翻译研究中一直受到遮蔽,从而导致对翻译主体性的漠视。从文学灵感思维认识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翻译过程等三个方面探索灵感思维,将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文学翻译灵感思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文学翻译的“等值”是一种理想,如何使复杂的翻译,最大程度地再现原文的审美效果,使原作与译作在深层意蕴和想象意义上达到艺术的统一,译者的想象力是再现原文形象化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文学翻译中想象这一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对翻译过程中审美效果的影响,探讨《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田园交响曲》的译者李玉民先生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本文将从文学翻译的美学范畴和审美标准的角度来鉴赏《田园交响曲》译作在内容、语言形式和意境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种种美学元素;并且分析了审美观下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运用接受美学研究文学翻译,并在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习语翻译的基础上,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发挥主体性的过程.译者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必须站在读者的角度审视译文,对潜在读者的可能期待视野进行预测,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