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 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即像 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在解答与平面镜成像有关的 一类问题时, 若将物体与物体所成的像转换为轴对称 图形, 把平面镜看作对称轴, 往往能化难为易, 化繁为 简.下面举例来说明. 例1.人站在竖直挂着的平面镜的正前方, 以1m/s 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则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1m/s. 分析与解: 根据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可知, 当人以1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 则像也是以1m/s的速 度靠近平面镜.因此, 像相对于人的速度是2m/s. 例2 如图1所示, AB是放在平面…  相似文献   

2.
<正>1.发散思维例1垂直上抛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当其超过抛出点上方0.4m的位置时,其速度达到3.0m/s,求当该物体在落至抛出点下方0.4m时的速度(g=10m/s2)。解法1:假设位移距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为v_1,位移距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为v_2,则v_12)。解法1:假设位移距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为v_1,位移距离为-0.4m时,物体的速度为v_2,则v_12=v_02=v_02-2gh_1,v_12-2gh_1,v_12=v_22=v_22-2gh_2,  相似文献   

3.
匀变速曲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曲线运动,即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研究匀变速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合直为曲.即先将匀变速曲线运动分解为两个直线运动(化曲为直),再将两个直线运动合成(合直为曲),从而得到匀变速曲线运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何准 《物理教师》2003,24(7):22-22
本刊在2001年第1期刊登了《“化折为直”等效思想在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中的运用》一文,笔者对“化曲为直”的等效思想在原题中的应用有异议,今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原文例1:如图1所示,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面由A点滑到B点,摩擦力做功为W_1,若该物体从M沿两斜面滑到N,摩擦力做总功为W_2,已知物体与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则  相似文献   

5.
一、概念不清例1.(’96全国高考题)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1s钟内该物体的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解答这道题,首先需要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s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说明1s后物体的速度可能为10m/s,也可能是-10m/s(即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因而有:  相似文献   

6.
1题目甲乙两辆汽车一前一后在一条长直路线上匀速行驶,甲在前速度为v1=10m/s,乙在后速度为v2=20m/s,当两车之间的距离为s=50m时,为使两车不相碰,乙车开始以确定加速度匀减速刹车。两车不相碰,乙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少?2解析相碰问题,是两个运动物体相同时刻位置相同的一种物理现象。通过对两物体的位移关系进行分析来解决问题,无疑是根本的处理方法。但如何对过程中的位移关系动态、细致地把握,以及对列  相似文献   

7.
在测量过程中,对有些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找出特殊的方法进行间接测量。 方法一、化曲为直 要测量曲线的长度,必须将它化为直线,即采用“化曲为直法”。该法是当待测物体是“弯曲的”时,设法将它“拉直”后再进行测量的方法。 1.当曲线不够圆滑时,应采用“细线重叠  相似文献   

8.
一、选择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B.物体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C.物体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一定越来越小D.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也一定为零2、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测得6s末的速度是9m/s,12s末恰好到达终点时的速度为10.2m/s,则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A.9m/sB.8.33m/sC.10m/sD.5.1m/s3、关于质点,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通过收看实况转播,测量宇航员聂海胜从工作舱进人休息舱的时间时.聂海胜不能视为质点。B.我国花样溜冰运动员申雪和赵宏博在比赛中,在裁判员看来,两人均可视为质点。C.只有很…  相似文献   

9.
一、贯穿一种思想平抛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匀变速曲线运动.处理方法是"化曲为直",即利用运动的分解法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即x=v0t)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即y=12gt2),再借助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二、渗透两类分解图1例1一水平抛出的小球落到一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其速度方向与斜面垂直,运动轨迹如图1中虚线所示.小球在竖直方向下落的距离与在水平方向通过的距离之比为()  相似文献   

10.
高中物理分解思想的精髓是将复杂的多维问题转化为简单的一维问题去考虑,体现了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简化思想。熟练掌握分解方法,不仅有利于对新物理模型进行有效建模,而且能达到“拨开云雾见本质”的效果,高中物理的分解思想大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贵刊 2 0 0 0年第 9期刊登了郑金老师“关于斜面上摩擦力做功的一个结论”一文 ,该文通过对在长直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的求解 ,推导得出了 :当物体只受重力、弹力和摩擦力作用沿斜面运动时 ,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动摩擦因素、重力的大小和物体水平位移大小三者的乘积 .这一结论经过了严密推导 ,结论是正确的 .它确实为学生求解物体沿直斜面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提供了一条思路 .然而 ,本人对作者后面未经慎重思考而得出的结论 :由推导过程易知 ,…… ,公式不仅适用于平面 ,而且在相对速度较小的情况下 ,还适用于曲面 (可用微元法化曲为直证明 )不敢苟同 .其一 ,不明白文中对结论适用于曲面的条件“相对速度较小”的依据是什么 ;其二 ,作者认为可用微元法化曲为直证明 ,其实作者在用微元法化曲为直证明的过程中 ,忽视了物体作曲线运动时由于方向在变化因而法向合力并不为零这一事实 ,即物体沿曲面下滑时 ,曲向对物体的正压力并不等于重力 (或所谓等效重力 )的法向分量 ,因而推论是错误的 .正确的结论是什么呢 ?下面作一分析 .如图 1所示 ,物体沿下凹曲面下滑 ,物块图 1在某一点的法向合力满足F法 =N-...  相似文献   

12.
<正>微元法是把研究过程或对象分割成许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先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累加求和)或物理思想处理,从而实现化曲为直,或使变量、难以确定的量变为常量、容易确定的量,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瞬时速度在人教版必修1教材第1章第三节关于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之分时,教材采用这样的观  相似文献   

13.
如何准确迅速地求出两个物体发生弹性碰撞后的速度 ,在高中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三种方法 ,简介如下 :一、利用韦达定理法题目 两物体 m1、m2 分别以速度 v10 、v2 0 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对心弹性碰撞 ,求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v1t、v2 t?分析与解 按照弹性碰撞的规律 ,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得12 m1v10 2 + 12 m2 v2 0 2 =12 m1v1t2 + 12 m2 v2 t2 ,m1v10 + m2 v2 0 =m1v1t+ m2 v2 t.为了处理问题方便 ,重新构造如下方程组 ,即12 m1v12 + 12 m2 v2 2 =E,m1v1+ m2 v2 =p .12(其中 E、p为该系统的总机械能和…  相似文献   

14.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是高中力学的重要实验,近年高考均有试题涉及.该实验是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典范,体现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是考查同学们能力的重要材料.本文将从  相似文献   

15.
<正>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是数学的灵魂。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就是数学的转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转化思想可以打破逻辑惯性和桎梏,解放思想寻求灵活多变思路,提高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对转化思想在小学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深入思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曲为直、化数为形的转化方式能为学生处理数学问题打造一把万能钥匙。一、化生为熟,露出"庐山真面目"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如在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时,根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微元法就是分割累计法,是微积分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思维方法。在使用微元法处理物理问题时,需要将研究对象或研究过程无限细分为许多“微元”,每个微元遵循相同的规律,以达到化变为恒、化曲为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追及"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我们并不陌生."追"和"被追"的两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类是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匀速运动的物体,一定能追上.另一类是以一定速度做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匀速运动的物体,不一定能追上.例1:在十字路口,汽车以0.5m/s2的加速度从停车线启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恰好有一辆自行车以5m/s的速度匀速驶过停车线与汽车同向行驶.求:(1)两车何时相距最远?最远距离是多少?(2)汽车何时追上自行车?追上时离出发点多远?分析:画草图.  相似文献   

18.
例1 一个物体以初速v0=5m/s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求物体抛出后第2s内速度的变化量.(g=10m/s2) 分析物体在抛出后第2s内的速度变化量Δv是指物体在第2s末的速度v2与物体在第1s末的速度v1的矢量差,显然,这两个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 如图1,建立沿水平和竖直向下方向的直角坐  相似文献   

19.
徐志才 《考试周刊》2011,(5):176-177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同学们在学习加速度概念时,感到理解上很困难,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同学们所反映的情况,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加速度的矢量性 【例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大小为4m/s,经过1s后的速度的大小为10m/s,那么在这1s内,  相似文献   

20.
叶玉琴 《物理教师》2012,(10):42-43
题目.电动机通过一绳子吊起质量为8kg的物体时,绳的拉力不能超过120N,电动机的功率不能超过1200W,要将此物体由静止起用最快的方式吊高60m(经分析,此物体在被吊高接近60m时恰好以最大速度匀速上升)所需时间为多少?(g取10m/s2)这道题在目前的多种高中物理教辅资料的"机械能"一章中较常见,提供的解析基本一致,现摘录如下.原解析:物体要想最快被吊高至60m处,显然要使用最大值条件——即绳的拉力为120N,电动机的功率为1200W,但两个最大值条件不能同时使用.因为刚开始时物体速度很小,若按最大功率运行绳的拉力必然远超出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