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刊去年第九期载《这种说法欠妥》一文认为: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基础训练6中的第三题:“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一句不是比喻句,而是夸张句。笔者认为该句是比喻句,属于比喻辞格的十种变化形式之一缩喻。比喻除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外,还有博喻、连喻、例喻、反喻、诘喻、缩喻、扩喻、引喻、较喻、讽喻十种变化形式。所谓缩喻即本体和喻  相似文献   

2.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本中带“像”字的句子颇多,如果不认真理解和辨析,很容易被误当作比喻句。一、是形容,不是比喻。例:“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样子。”(《饲养员赵大叔》)这句是形容赵大叔衣服  相似文献   

4.
拙文《小议“霜叶红于二月花”》(见《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P20·《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科学道理》)刊出后 ,收到几位同行的来信 ,让我写信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采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还是夸张。现将回信内容摘录如下 ,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共同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说“强喻”的修辞手法。邢福义等六位老师编著的《语文知识千问》(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年2月出版)一书说 ,在比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强调本体(被比喻的事物)胜过或不及喻体(比喻的事物) ,借以达到夸张的目的 ,这种修辞格…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琪 《语文知识》2004,(7):37-37
舒婷《致橡树》中有一句诗:“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霹雳”就是“雷”,这句诗犯了逻辑学中分类相容的毛病。应当把“风雷”改为“风雪”。  相似文献   

6.
《病梅馆记》(以下简称“记”)和《己亥杂诗》(以下简称“诗”) ,一文一诗 ,都是龚自珍在己亥年 (清道光十九年 )创作的。两作主旨相近 ,又绝不雷同。试比较如下。首先看两篇作品的共同点。“诗”和“记”谈论的是共同的话题———人才问题。“诗”以马喻人 ,以“万马”表现人才众多 ,“万马齐喑”隐喻人才受压抑 ,社会一片死寂的现实。“记”则以梅喻人 ,以“江宁之龙蟠 ,苏州之邓尉 ,杭州之西溪 ,皆产梅”暗喻人才之多 ,以“三百盆 ,皆病者 ,无一完者” ,甚至“江浙之梅皆病” ,暗喻广大人才受到压抑、摧残。两篇作品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韩愈的《早春》,原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有诗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张十八,指唐代诗人张籍(因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此称)。水部员外,唐代主管水利的官。 韩愈诗素有“险怪”之称,但这首小诗的风格却显得清新自然,语言明白得如同口语一般,一反韩诗“奇奇怪怪”的诗风。然而平淡中出深意,口语中见新奇! 诗的前两句描绘早春的秀美之色。“天街小雨润如酥”,写春雨,是全诗写春色的背景句,诗人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春雨细小的特点,它像酥油一样滋润着久旱的京城,滋润着万物。受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研究》总第84期刊载了《“疑”作何解》一文。作者认为李白《静夜思》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处之“疑”均应解为“像”、“似”。理由是:(一)诗人既知是“月光”、“瀑布”,无庸置疑为“霜”,为“银河”之水;(二)“疑”释为比喻词之后,两处诗句的前后句都成“本体、比喻词、喻体”皆有的明喻。这些看法,似可商榷。我们认为,诠释词义要紧扣语言表达的情境。《静夜思》是写远客思乡之情,诗中人完全浸入沉思之中,在迷离恍惚的神情中,腺胧地乍一望去,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定睛一看,现实环境告诉他,这不是白霜,而是月色。这多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有一首古诗《墨梅》。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乾坤”借指天地、日月等,为何如此解释呢?我国古代《周易》有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爻,用“--”代表阴爻,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图形,叫做八卦。每一卦代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基础训练6中的第三题“……仿照后面的三个句子,各说一句打比方的话”此题共五个比喻句,其中第五句:“敌人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十一册《我的战友邱少云》)笔者认为不是比喻句。众所周知,所谓“比喻”就是“说明或者形容某种事物,可以不直接描述这种事物的情形,  相似文献   

1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课《古诗二首》中有一首诗《小儿垂钓》。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蓬头稚子学垂  相似文献   

12.
全国语文统编教材高中一册80页第二题:“在用比喻的描写句下面划线,要求:判断正确;比较用比喻和不用比喻的表达效果。”其中3小题:“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教参说是暗喻。我认为不是,它根本不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诗人苏轼贬官在广东惠州时,曾作《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教社编初中《语文》第三册《荔枝蜜》引用了这首诗的后面两句,教材注解这两句诗时又引出了诗的前两句,但没有时这两句作具体解释。高中《语文》原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亦引用了苏诗,教材注“卢橘”为“枇杷”。周有光先生在《语文闲谈·续编下》的《枇杷入诗》中释:“‘枇杷’又称‘卢橘’,现在广东还有这种说法”,并以苏诗为例。上述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有一道试题,要求辨别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这首词的下阕的三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了什么修辞格。 我认为这三句用的修辞格是拟物。 有人认为我的答案“不标准”,不是拟物,是暗喻。其理由是:这一个句子中,“是”字是暗喻的标志,该句有喻体——  相似文献   

15.
一、比喻,千姿百态 在修辞学奠基巨著《修辞学发凡》中,陈望道先生根据本体的隐显情况和本体、喻体联系的方式,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和借喻三类。这样分类,标准统一,分类简易,概括力强,便于掌握,几乎所有的比喻都可归入这三类中。因此,后来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篇和修辞学专著,大多采用陈望遭先生的说法。然而,仅用“明喻”,“暗喻”、“借喻”这三种类型来说明比喻  相似文献   

16.
连词“而”的用法较复杂。兹以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中出现的例句,试作简要说明。 [例1]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一夜的工作》) 这一句中的连词“而”表示转折,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不是一脉相承,事理上含有转折,“而”可解释为“却”、“可”。 [例2]武松拿起碗来一饮而尽。(《景阳冈》)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第八册《九色鹿》一文中第8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笔者认为这一句中“灵魂肮脏”和“小人”在语意上有重复之嫌。查《现代汉语词典》,“小人”有二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指人格卑鄙的人。而“灵魂”有四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是:人格;良心。“肮脏”有两个意思,符合本句的解释为:比喻卑鄙、丑恶。灵魂肮脏连在一起的意思为“指人格或良心卑鄙、丑恶”。所以本句应该改成“灵魂肮脏的人”,或删去“灵魂肮脏的”这个定语较为妥…  相似文献   

18.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19.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20.
西宛同志认为;“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这个句子的修辞方式,不是“借代”,而是“借喻”(见《江苏教育》中学版1962年第七期)。我认为它既不是“借代”,也不是“借喻”,而是“暗喻”。理由如下: 甲是乙,这是“暗喻”的公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他真是咱乡的水利诸葛亮”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