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1935年.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字叔雅)之邀,为新生入学国文考试命题,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另一试题则为对对子。一年级为“孙行者”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日之清华是可以招收“插班生”的)。此题一出,舆论大哗。新文化运动发生已经十余年,此举显然有“复旧”之嫌。为此,陈寅恪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命题书》一文,阐述他对语文考试命题的看法,其间自然囊括了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陈先生谈了国文考试命题方法与原则,他认为,(国文考试)“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  相似文献   

3.
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云乡和吴小如对这个“孙行者”对子题的标准答案进行了一番争论,邓云乡的《也说“孙行者”》认为“行”应读去声,所以“祖冲之”应是绝对。  相似文献   

4.
拿通俗文化作题目来说中学生怎么写好作文 ,似乎有点儿“离谱”。要说通俗文化能让人娱乐、消遣 ,大家或许还能接受 ;可是要把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与通俗文化挂上钩 ,从流行歌曲、畅销杂志、通俗小说、网络文学和广告词里找作文的灵感和材料 ,岂不是缘木求鱼 ?我倒不这么看。其实 ,现代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和通俗文化有缘。当年清华大学招生 ,请陈寅恪先生为国文考试命题 ,陈先生出的作文题是《梦游清华园记》 ,同时还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小题目“孙行者”。三十多年后陈先生回忆此事时曾幽默地说 ,作文题适用于各类考生 ,游过清华园的 ,可以实…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语文教育史上有一段佳话。1933年7月,陈寅恪应邀为清华大学代拟入学考试国文科的题目。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此外陈寅恪还拟了一道对子题,上联为孙行者,要求学生对出下联,这道对子题后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孙行者     
一九三三年,陈寅恪先生应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先生之邀,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代拟国文试题。其所出考题除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外,另有一对子上联“孙行者”。此对令大多数考生无以措手,只得以“猪八戒”、“牛魔王”之类人名胡乱塞责。只有后来成为北大教授的周祖谟等廖廖数人以“胡适之”属对,称得上工稳妥帖。后来公布的参考答案为“祖冲之”,祖、孙为行辈,者、之皆虚词,冲、行是动词,对仗可谓绝妙。其实陈先生意中之对原为“胡适之”,胡孙即猢狲,猿猴之属,而“行者”与“适之”间“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先生出题…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54岁时,因为视网膜剥离,眼睛已无法看清外界了。授课之余,他的读书生活完全是"听书生活",特别需要助教。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在清华园的助手是他的学生王永兴。这是一位勤奋而且任劳任怨的年轻人。当  相似文献   

8.
二、潘光旦如是说潘光旦字仲昂(一说号仲昂),1899年生于上海宝山。他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的,1922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攻读生物学、动物学、遗传学、人类学、优生学等专业,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上海几所大学任教,并参与胡适等人的新月社活动。直到1934年他才返回母校任社会学系教授,并兼任过系主任、教务长、秘书长、图书馆长等职。在清华大学,潘是通才教育的又一重镇,“他的治学原则是通,而‘通’的原则又归究到人”,因此大家说他的“人文思想较他的优生学更为有名”。社会学系是清华园的一个大系,尽管系里有人与他意见相左(比如陈达教授就主张“专一”),但是该系还是享有“通才制造所”的美称(《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四卷第20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通才教育又称“自由教育”和“普通教育”。潘光旦于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许多涉及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文章,后来收入《自由之路》一书,上述《工业化的前途与人才问题》也是其中一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193 2年时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的刘文典(字叔雅 )先生让陈寅恪先生为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出国文试题。陈先生所出的国文试题中有“对对子”一题 ,即给出上联 ,要求考生对出下联。在当时反响很大 ,有人损之 ,有人誉之。就“对对子”一题 ,陈先生接受过当时清华大学暑期周刊记者的采访 ,并就此问题还专门撰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篇长文 ,在天津《大公报》“文学周刊”上发表。该文详尽阐述了出此题之意图 :一是对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清虚实词及应用 ;二…  相似文献   

10.
刘克敌 《家教指南》2023,(6):126-134
对于敦煌学学科的建立,陈寅恪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充分利用海外敦煌文献,对残留于国内的有关文献进行比对研究,由此生发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宗教和历史方面的深入研究,他对《敦煌零拾》所作札记以及由此所写数篇论文就是这方面的极好展示。由其所作札记及所撰写论文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陈寅恪独特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宽广视野和悲天悯人的胸怀。  相似文献   

11.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是学者,陶铸是国家官员,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然陶铸主政华南时,对陈寅恪十分尊敬。“文革”中,陶铸几次要求善待陈寅恪。红卫兵都置之不理。后来陶铸也被批斗,红卫兵质问他何以如此庇佑陈寅恪,陶铸正色道:“你们要是有陈寅恪的水平,我也那样待你们!”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教室里教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师所物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这样说,他著文回忆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清华园何以在季羡林心中有如此魅力,清华园的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4.
不败的教导     
学校团委组织了一次“我成长,我快乐”作文比赛。对小宁来说,作文并不是件难事,因为小宁总是感觉那些文字就是服务于他头脑的忠实“奴隶”,可以让他任意差遣。结果,他的作文在全校300多篇作文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于是,小宁成了“校园才子”,名声鹊起。娟子是个很感性的女生,最容易被“才子”所惑,于是娟子就给小宁递来表达爱慕的信。小宁一点也不遮掩地将这信在最要好的哥们儿面前展示,让哥们儿也见识一下“美女恋才子”的传奇。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的教师生涯称得上辉煌——三十余年间,他一直执教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等一流学府,现当代不少学术大家都是陈门弟子.可不少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抗战后重返清华园的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此后他一直是以一个盲人身份坚守讲台、传道授业的. 陈寅恪自幼高度近视,加之用眼过度,在1937年日军攻进北平之际右眼视网膜剥离,为了早日离开沦陷区,他毅然放弃手术治疗,等于宣告了右眼的失明.抗战中,他用仅有的左眼工作,加之营养不良,最终导致左眼也失明.胡适在日记中用沉重的笔调写道:"寅恪为我国史学界一大重镇,今两目都废,真是学术界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他17岁做了民师。22岁考入永吉师范……29岁当上了老爷岭村小校长。是学校年纪最小的老师;他在偏僻的老爷岭当了8年校长。把教育科研当成立校之本。把一所乡村小学办得有声有色;他不断学习,从初中学历到中专。再到专科,再到本科,一直到硕士研究生:他是省科研型名校长,他为农村教育科研探索了一条创新之路。他把新站中心校打造成一所真正的“乡镇科研型学校”;他年过“不惑”,激情正烈,他制造了乡镇学校科研的传奇……他就是44岁的解祥先。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元月,我决定在六个月内写出一些东西来。当时我选择了“非线性不稳定导热问题的计算”,对这一专题我收集到30多篇文献(75年到80年),这些文章都没有能够提出根本办法。有些文献或者是把问题限制在很窄的范围,以致失去任何实用的价值,或者是作了不能允许的简化。对于我所选择的这一题目,华裔周教授(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机系教授,当过四年系主任,现在是这个学校的客籍教授,工作一年)浏览了我所收集的文献以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相似文献   

20.
大师之大     
朱晖 《教师博览》2009,(11):17-17
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恪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