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政策的放开,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显现。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法律硕士为例,分析指出:需要科学规划和安排法律硕士三年学习生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和就业指导职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适应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以及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需要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自1996年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院校之一,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JurisMas-ter,简称J.M)。到目前为止,我院已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169人,其中有643人获得硕士学位。自1998年开始,我院又率先在全国司法系统招收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并与国家法官学院联合在该类研究生中举办高级法官培训班。从2001年开始,对该类研究生的招生名额有20%…  相似文献   

3.
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大力发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李军黄宝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法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进展比较缓慢,甚至一度中断。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法学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逐渐走上了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对韩国法学专业大学院的设置、招生、教师配备、法律实务教育、毕业生的律师资格考试及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标与韩国法学专业大学院教育目标相似,并分析了韩国法学专业大学院教育制度对我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各高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新增了一项——全日制专业学位法律硕士(法学),简称法本法硕,它是介于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新兴专业。基于目前的就业状况,大部分法学硕士研究生最终选择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只有少数研究生继续学术研究。但从事实务工作的研究生过去主要接受学术型培养,参与法律实践少,不能很好地与社会实  相似文献   

6.
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既不同于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也不同于法学硕士研究生,但究竟如何定位,无论是在决策层还是在实务中都比较模糊。基于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法学教育过度扩张等现状,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培训,根据我们调研问卷的结果,将法律硕士(法学)人才定位为高层次、精英化、专业化、实务型法律职业人才是比较符合社会需要和法学教育的内在特点的。增加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这一类别有利于提升我国硕士法学教育.培养法律职业人。  相似文献   

7.
1月6~9日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研讨会同时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了该指导委员会的性质、职能、组织原则、工作任务和经费来源、使用情况。明确了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各专门小组的职责、人员分工和1998年工作要点。会议还对试点工作进行了研讨,对1998年的招生考试工作进行了研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于1995年设置,到1997年共有13个培养单位开展了培养法律硕士试点工作。1月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通知,组…  相似文献   

8.
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及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硕士学位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尽管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不同,但是两者的教育层次相同。那种认为法律硕士不如法学硕士,甚至不如法学学士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更好地发展此种形式的硕士生教育,必须解决宣传、招生、培养及毕业等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信息窗     
明年同等学力考生仍可考研本刊讯 (王永华)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说,2000年研究生招生的政策尚未最后出台。但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已基本确定:一、同等学力考生仍可报考,招生单位不得拒绝大专同等学力者的报考。但招生单位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出发,对同等学力报考者提出具体要求。二、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从明年起改为“联考”,各招生学校实行联合招生考试,试题不再由单个招生学校自行命制,而改由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命题。三、2000年研究生不实行缴费上学。国家助学贷款办法出台本刊讯 (王永华)国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北京9所培养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工作职业导向不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配备及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得当、实习环节缺乏有效安排,此外,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对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一视同仁对待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建议: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应当明确职业化培养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安排,完善师资组成结构,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优化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从1996年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法律硕士作为我国高等法律教育体系中的新生事物取得了长足发展.法律硕士教育的开展,一方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高层次法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又给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法律硕士教育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教育与培养方式具有区别于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法律硕士教育的影响将渐行渐深.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法科研究生教育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是在借鉴美国法律博士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模糊、培养模式的困惑等。为此,应把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统一起来,把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作为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在3年的学制内实施高强度的法科学习和法律训练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3.
法律硕士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法律实务人才,但是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和法律职业没有出现良好的联系和互动。我国法律硕士人才培养,在招生环节、过程管理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把握目标、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应该是未来法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主导方向。探索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规范学生日常管理等,是确保法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法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偏低,主要是法律硕士研究生自身原因,其次是学校因素,如何解决法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了,本文在分析就业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基础之上,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双导师制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审慎提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与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专业人才,意义重大。虽然培养单位在相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亟待深入研究,但是,双导师制作为已被培养单位及法律硕士研究生认可的一项制度,应逐步完善,不断推广。  相似文献   

16.
《考试与招生》2020,(1):63-63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些考生不清楚法学(学术型)硕士与法律(专业学位)硕士的区别。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法学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法学门类下设的一个一级学科,专业代码为:030100;法律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个类别,包括"法律(非法学)"和"法律(法学)"两种,领域代码分别为:035101和035102。  相似文献   

17.
朱春霞 《高教论坛》2006,(5):158-160,198
作为高层次的复合型、实践型法律人才的法律硕士培养,为我国的法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法律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从我国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出发,结合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指出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应当朝着复合型、综合化的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开展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四所地方性高校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总结了地方高校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短缺;实践平台建设力度不够;缺乏实践能力提升保障机制、评估和反馈机制;缺乏特色。在此基础上,从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践平台、完善保障和评估机制、凝练自身特色五个方面对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当前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法律实践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认为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程及课时比例,转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授课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强化毕业实习实践指导效果,以提高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及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研究生教育也必须在改革中发展,在改革中不断完善。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改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几点意见”。为主动适应煤炭工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改革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招生方式、招生对象、招生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