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唐代江西桂岩书院和东佳书堂来看,科举是促使书院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科举与家族书院联姻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唐后期维护家族稳定和提高家族声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畿辅重地河北,其书院和科举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教学组织机构,必然与科举这一选才机制有着极大的关联。从书院的培养目标、分布地域、山长聘任、生徒招生、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其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河北书院在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同时,也为河北科举大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教育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书由湖南大学李兵副研究员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头分十章,依次是:晚唐五代科举制度演变与书院萌芽、北宋前期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北宋中晚期文教和书院转型、南宋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元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明代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考课式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代汉学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清末书院改制与科举革废关系研究、书院与科举关系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凭借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在  相似文献   

4.
家族是具有教学功能书院兴起的重要促进因素。家族举办的书院以“期取青紫”和“家传孝友”为宗旨;为实现以上目标,家族对书院给予经费支持并主动选择开放办学。书院与家族互动中的科举因素既是家族书院发展的动力也是桎梏。  相似文献   

5.
明成化、弘治年间,余干之学的代表人物胡居仁、张元祯及其后学娄性等通过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立规、为书院撰记、推荐人才等多种方式,力图廓清书院与科举、书院与官学的关系,努力使书院回归讲求义理培育真儒的办学宗旨.余干之学诸儒是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白鹿洞书院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举场域是科举制度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自身的发展逻辑。科举场域、科举资本、科举惯〉--j的研究领域与“书院学”研究有着内在的关系,“科举学”研究不仅是“书院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科举学”研究拓展“书院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教育史中构建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卷。石家庄区域的书院,自唐代起便开始了办学旅程,历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具有丰富的书院教育传统。明代石家庄区域书院明显增长,其发展轨迹呈现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在书院的官学化加深,甚至逐步沦为科举教育附庸的背景下,石家庄区域内的书院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促进知识传播、学术探讨和人才培养的功能。研究明代石家庄区域内书院,不仅具有区域教育历史及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当前石家庄高等教育、社会文明和旅游产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教育组织,从其发展的历史形态与作用来看,教学功能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表征之一。因此,可以把书院分为广义的文化书院和狭义的教育书院。唐代民间私学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育中介、教学模式与教育宗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聚书授徒以应科举等新的特征,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教育机构——书院的兴起。以此出发.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明代科举制度极为完备,凡入仕途者必经进士考试,故培养进士成为明代学校的首要任务。随着官学的逐渐衰微,书院日益成为培养进士的主要机构。湖北本地乡绅或名宦,为了当地的教育发展,往往振臂高呼,士绅纷纷捐献,修建或重建了许多以科举为主的书院。科举书院并不排斥讲学,但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明代湖北书院衰落之时,亦出现过以祭祀为主的书院。无论哪一种功能的书院,都为湖北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兴起于唐末五代,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持续了千余年。与科举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独具特色的两种教育制度。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教育体系,同时还是当时的学术基地,也是古代藏书和出版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书院研究可为当代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考课目标而自我安排的学习规程。清代广东书院存在着两种课程模式,一种为应付科举而设置,一种为崇尚经史古学而设置。这一差异导致了"无课程"与"有课程"之书院的分野,展现了两类书院不同的教学风格,进而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无课程"书院注重围绕科举内容进行考课,这导致书院生徒不能潜心做学问,而有追求科名等沽名钓誉之行为;"有课程"之书院注重经史教学,强调学问的经世致用,进而保障生徒的自主学习,体现出对传统教育本真的回归,这是晚清书院改革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清代初期反思明末心学空疏之弊,提倡躬行实践,推尊程朱理学为正学。而程朱理学的崇尚,主要通过学校、书院的教育加以实现。故此际书院多以理学为宗,而且承继传统讲读方式,教化的目的比较突出,应试科举反在其次。其间,理学名臣汤斌、陈宏谋、张伯行辈均热衷倡建书院,施行教化,而尤以张伯行创建福建鳌峰书院、苏州紫阳书院,成效最著。乾隆以降,理学书院日益与考课式书院合流,沦为课试时文帖括的科举附庸,逐渐淡出学术的视野。于是,提倡经古实学的书院应运而生,且蔚成风气。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江南三书院看书院教育、科举制度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鼎峙江南三书院,尤其是东佳书堂(义山书院),乃我国早期书院发展的规范化的标本。早期书院始终普遍存在修德(家传教义)应试(期取青紫)的双重使命,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度是有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宣德 《教育学报》2005,1(1):76-89
本从地方教育建设规模和潜在考生数量两方面,对明代地区教育发展与科举成就之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与科举在主要职能上的区分,在部分程度上给学校脱离科举的羁绊而获得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地方科举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所能够提供的考生资源,与学校、书院等的数量无直接关系。学校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也还有重新进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田建荣 《考试研究》2009,(1):103-120
蒙养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举制长期并存。科举考试使蒙学教育目的与其接轨,使蒙养教材渗透强烈的功名利禄思想。特别是一些科场的失意者,做蒙师便成了他们临时的选择和人生过渡,这不利于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在科举考试的推动下,古代蒙学的确有了长足发展,在识字、写字、读书和作文训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科举考试推动、促进并保护了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17.
书院以其弘扬儒学传统、讲会论辩、祭祀先贤、收藏典籍等特点,成为中国官学的有效补充。清代苏州书院发展繁荣,官学化特征显著,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为国家和地方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书院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苏州科甲盛况。  相似文献   

18.
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朝代科举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对当时教育影响的分析,总结出科举考试与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规律。科举考试与教育既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总而言之,科举考试多数时候处于主导地位,对学校教育有着强大的制约和导向作用。笔者试图通过这段科举与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回顾与分析,为今天全面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而进行的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review essay analyzes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nfucian academies (shuyuan) in imperial China, focusing on five representative books published in China between 2008 and 2014, including two new editions of book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95 and 2004. The five authors share a deep concern about the nature of academies, particularly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ate. A secondary theme that these books address is the impact that academies had on late imperial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ety. Read together, these five works show how research on academies in imperial China has evolv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书院采用肯定生徒个体性的分年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知行合一的品德践履,营造潜移默化的德育环境和实施颇具实效的考评制度等德育方法。书院的德育实施方法具有注重在逻辑上的贯通性,在程序上的完整性,在实践上的可操作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