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转型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化提供了根本的支持,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并否定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途。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需求才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决定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定的社会主义前途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通过这一过程探索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需要正确对待传统教科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观点,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总体性思想对于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内涵。研究卢卡奇总体性辩证法思想精髓,进一步论证总体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对于当代中国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建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自我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品格,具有科学性、开放性、革命性等特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践行和发展。在对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精神基本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探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从理论逻辑视角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百年理论成就及其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从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把握,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理论研究任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百年行程中逻辑地依次发展出以革命性逻辑为主题的毛泽东国家观、以建设性逻辑为主题的邓小平国家观和以强国逻辑为主题的习近平国家观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一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思维方式;二是注重时代特点和国情分析;三是注重将坚持"老祖宗的书"和"创造新的理论"相结合;四是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五是注重"走自己的道路"的主体性自觉等。  相似文献   

6.
1848年欧洲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具体而论,1848年革命不仅彰显了<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意义,充分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生命力和科学性,而且极大地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涵,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风格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出场逻辑,它源于哲学意义上的革命性批判,成于对现代性及其趋势的理论阐释,升华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学说;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三位一体"的实践诠释.并实现了对它的实践性超越,由此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小康社会建设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论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充分考察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整个世界必将实现由民族史向世界历史革命性过渡的世界历史观。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同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9.
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魅力生成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而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对广大无产阶级的无限关怀和爱以及对现存一切的理性考量和辩证扬弃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集中体现。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批判精神。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魅力的根本路径。具体来说,第一,坚定人民大众立场,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纯理论的空洞研究和"口号"式宣传;第二,直面现实问题,克服理论与实践的分离现象,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坚持辩证法精神,既反对无视时代变化拒斥一切,又反对全盘西化,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0.
杰姆逊把意识形态界定为异化了的思想。对他而言 ,意识形态具有四个特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据着革命性的重要地位 ,并具有辩证批评和语言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与错误意识等七种表现模式。杰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与拓展 ,也是对此理论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机制和途径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机制和途径的新思路,在实践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社会性质是国情的重要方面。社会性质认知创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条件,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题、理论内容和理论风格,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社会性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选择恰当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关系问题,既要反对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而偏离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教条主义倾向;也要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一概予以否认的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在此基础上,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5.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今天,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国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固有的"化"之功能等诸方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且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所"容"所"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真理是认识论乃至整个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之一.哲学在古希腊有"爱智"之意,因而有人把古希腊的认识论称之为知识论,贯穿核心的是一种求真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具有无可遮蔽的光芒和难以僭越的地位,其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然而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的原因,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误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走向了歧途,其本真被遮蔽、遮光,可谓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作者与解释者之间的反差使然.应该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则和方法重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还其以本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它对于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它同时又具有其内在的理论困境。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对“天人合一”的固有结构进行改造,才是传统"天人合一"发挥当代意义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核心是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的问题.对整体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建设为指导,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