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反思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自2003年起,我校数学组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日记,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营造出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每位教师站在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高度,用新的教育理念、超前意识去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化,本文就是笔者参与交流的一篇反思日记。  相似文献   

2.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总结,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要想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剂,教师就要经常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多问几个问题。反思一:是否具有明确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李文慧 《南昌教育》2009,(11):24-25
教研员是“教”与“研”的结合体——教学研究人员,当以研究为主。但教研员的研究并不等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而是要以课堂为实验室,以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作跟于课堂教学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有人把教研员比作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那如何做好“桥梁”工作呢?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研工作实践谈谈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4.
对物理教学反思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成华 《物理教师》2006,27(12):4-6
1问题的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的,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才能逐步提高.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老师=经验 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是一项满怀希望的活动,从事反思  相似文献   

5.
当前,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日益受到业内关注。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借助于学生、同事、各类专家及理论文献等媒介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教育理念、自身素质的观察、分析、调节和评价的过程。它包括教学反思和自我反思。前者以个体教学为指向,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各具体环节进行反馈和调控,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及实践教学过程、学生评价和反馈等;后者以教师自身为指向,是教师对自身教育理念、教育责任感、合作精神、知识结构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不仅仅要有“知识”,还要求教师“形成终身学习和研教结合的理念,具备研究教学、反思教学的能力”。“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此时代背景要求下应运而生的崭新教育理念;同时,“反思型教师教育”也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学习研究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对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作为一种时尚逐步流行,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师的追捧,认为反思型教师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认为培植教师的“反思”能力,使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实现内省.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诚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能力是必要的,但作为单一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一种舍本逐末的倾向,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审视。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作为一种时尚逐步流行,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师的追捧,认为反思型教师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新型教师,认为培植教师的“反思”能力,使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实现内省.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诚然.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能力是必要的,但作为单一的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有一种舍本逐末的倾向,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审视。  相似文献   

9.
韩莹  黄忠 《早期教育》2010,(1):52-52
一、在自我反思中,促进成长 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反思”。我们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反省、思考、探究和解决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阶梯,这是不容置疑的。确实,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通过反思找到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并努力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1.
董金虎 《现代教育》2013,(2):106-10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聊城市杜郎口中学就提出了“反思三年成名师”的理念。 何谓“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批判来反省考察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法和能力。教学反思是一种加批语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它不仅要求教师从技术上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求教师运用反思的结果校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时间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是“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具有促进广大教师形成相应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功能。从“研究”与“教学”关系的角度考察,教学需要研究是因为学生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研究是促进知识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研究;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与“教学价值、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相对应的“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问题;从广义“研究”的视角考察日常的教学活动,广泛学习、实践反思和主题研究是教师实施教学研究,并逐步走向“让教学成为研究”境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不仅应在课前、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刘钊 《教书育人》2009,(9):36-36
反思型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实践,自觉地分析和判明教育情境,谨慎地调节和控制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之间的距离,适当保持两者之间的张力。反思型教师借助对自身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反思的持续动态过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更为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更符合教育规律。尽管教师作为独特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个性智力特征,但是在反思意识养成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却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在起作用。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何以进行有效反思呢?教师何以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呢?  相似文献   

15.
当前幼儿园教学研究中存在三大当务之急:一是教师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相对脱节;二是教师重视教、忽视学;三是以教师为群体的“园本教研”浮躁。而教法研究恰恰可以解决这三大问题,使教师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并从教学行为上反映和表现出新的信念。所以,教法研究是理念和行为融合的研究。开展教法研究可促使教师“紧盯”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性阶段,对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成长的教师来说,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改善教育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表明,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表现出相互脱节的现象。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加快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长李希贵说,学校工作中,教师第一。因为,无论怎样先进的教育理念,都必须由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教育的成败。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的著作和报告中,也反复强调,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第一要务是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他认为,三者的顺序应该是:自强第一,育人第二,教书第三。教师“自强”不息,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二十多年前,高建文先生在他确定的办学目标中,就提出了“出好教师”的要求。他说:“学校不仅是学生的学校,也应是教师的学校。”“依靠教…  相似文献   

18.
反思型教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问题,不断提升教学理念和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教师。他们既具有充盈的实践性智慧,又是具有批判和合作精神的反思型教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诉求的新型教师形象。反思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研究教学经历,丰富实践知识;观察学生言行,省视教学实践;寻求同伴对话,碰撞智慧火花;展开理论对话,关照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教师反思能力培养日益受到业内关注。这里的反思,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借助于学生、同事、各类专家及理论文献等媒介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读教师的实践智慧一般而言,教育智慧可分为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教育理论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和感悟。教育理论智慧,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其主要是教师在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中获得的,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经由个人领悟上升为个人教育理念,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