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池田大作的和平观与庄子的和谐立场相契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池田大作彻底的和平主义倡导维护生命的尊严、人际间要彼此尊重。这一思想与我国古代庄子坚持“以鸟养养鸟”的和谐立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3.
庄子感受到他所生活的“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的时代所带来的痛苦,力图回到“任其性命之情”的生存天地。这种追求在实践上行不通,最终落脚在人格理想的追求上,建立于脱离实用的精神世界。《逍遥游》是庄子整个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的核心,他的许多思想暗含着精深的美学艺术精神。《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对“崇高美”的追求和向往,流露着对“大”的追求和赞赏,涵容了康德“崇高论”中的“数量之大”和“力量之大”。这种无限美、大美、壮美是一种明朗肯定人的自由的不可摧折的美。《天地篇》中标示了“美”与“大”的区别,包含着“优美”与“崇高”两范畴有别的萌芽。庄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本质相同之处在于崇高精神的落脚点都在人格道德修养上,与康德、席勒等人的“审美游戏说”相近之核心就是自由。庄子关于“游”的思想与审美精神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涉及到了审美活动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为我国传统审美理论关于审美态度、美感、感知(直觉)的认识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真人是庄子着力描写的理想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建构的内在规定。庄子人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及负面性: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3):31-37
一般人总是以为,庄子厌世,避世,对于人生持一种悲观消极态度。我们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庄子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仅体现在始终追求人格独立与自由、安贫乐道等个人修为上,同时还表现于胸怀天下、悲悯群生,满怀深情地构思和向往着一个自由、祥和、"太和万物"的"至德之世"。庄子构设的"至德之世",公权力得到充分有效抑制,天赋之民权得到空前伸张,人们直接把生活当成审美,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显然,庄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人格及其对于理想社会的异常之思,对于今天的人类,化解人与自我、人与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最终实现把以功利为主导的人生价值取向转换成以审美为导向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对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深切关注,通过批评“丧己于物”、“以物易己”,表现了反对将人等同于物的立场。庄子认为“天人”是完美的人格之境,并要求“尽其所受乎天”、“无以人灭天”。“天”、“人”之间的紧张显而易见。庄子以逍遥之论化解“天”、“人”之间的张力。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由等同于自然,以无为消解目的性,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7.
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战国中期,学识渊博,一生穷困,《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运用寓言,批判当时社会现实,反对偶像崇拜和等级权威,摆脱世俗礼教的束缚,选择避世退隐的人生道路,庄子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使人能够按其本性自然地生活:“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相似文献   

8.
鸟意象源于《诗经》,而在汉魏诗歌中得以张扬。汉魏诗人借鸟写比翼同飞的志愿和孤游失伴的凄苦,表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以网罗与飞鸟的对立控诉社会的黑暗,并渴望能摆脱凌驾于人格之上的羁绊;同时还以鸾凤、鸿鹄等鸟自况,表现高洁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三者结合,完成了鸟意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在陶诗“鸟”意象中,高鸟、羁鸟、归鸟最能反映出陶渊明人生历程的三个阶段。“高鸟”象征他追求与进取的少年时代,“羁鸟”象征他形迹拘役的13年出仕生活,“归鸟”则代表他淡泊闲选的田园生活。这三类“鸟”意象体现出了诗人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命价值取向:少年时期的他充满理想与抱负,立志要大展宏图;步入仕途的他看到官场的黑暗,在期待与彷徨中追寻退隐的自由;晚年的他追求真朴,崇尚自然,终于找到自己灵魂的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词坛的好“仙”风气颇为突出,从庄子《逍遥游》中“神人”到《世说新语》中“神仙中人”再到宋代词坛“诸仙”,他们的共同意向都在于建立一种以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文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贵生就是把生命视为最高价值存在。庄子认为,只有贵生,才能在乱世中保有实现生命理想的载体,才能为生命理想的实现扫清心理障碍,从而在根本上实现社会的整体幸福。庄子的贵生,并非一味追求生命的长度,更与"好死不如赖活着"存在本质差异。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13.
庄子强调和高扬人的诗性栖居、"游"的审美生存方式,主要是沿着"保身、尽年","逍遥、养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路发展的。研究庄子形之委蛇的"游世"生存态度,心之逍遥的"游心"生存境界和"天地万物与我同一"的生存环境,旨在构建理想的生存栖居地,达到"人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4.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是"空灵"与"充实",即在美的关照下达到和谐、富有节奏的理想人格。"空灵"的美学内蕴是自由玄远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去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以审美的精神来看待自然、艺术、人生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具有超然绝俗的玄学的美。"充实"的美学内蕴是"真"之美和"动"之美。"空灵"与"充实"的二元冲突在美的介入下达到和谐,展现出具有张力的节奏之美。  相似文献   

16.
庄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生死如一。庄子提醒我们应该在死亡面前保持平和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痛苦,正确把握自己的命运,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名与利。  相似文献   

17.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超脱的人生境界、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理想等三个方面。深入挖掘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内涵有助于我们形成美好的人生情趣,建构审美超越的价值信仰,发展和谐完美的人性结构。同时,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存在着理论精英化、现实语境错位等方面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