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发受到重视,作为文化传承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了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分析其内在原因和问题,开展非遗传承保护的路径探究,发挥大学生的独有优势。高等学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相似文献   

2.
叶晓丹 《文教资料》2013,(20):69-70,68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作为国家高等人才的大学生是参与保护的一股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内涵界定,其次分析其特征和保护原则。再次指出大学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存在的局限,阐明大学生参与保护的意义,最后提出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的中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教育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调查发现,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普遍不高。由此可见,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推广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在高校美育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双重作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价值凸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高校美育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和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广钟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与"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结合起来,在当前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转变的大背景下,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高等职业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目前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校特色化办学以及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健康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要在高校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校园活动为着力点、社会实践为关键点、环境营造为支撑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为落脚点的"五位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活动。  相似文献   

7.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教育机制,是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由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小学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高校教育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论研究,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和财政支持;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注重对孩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传身授"、"言传身教";开发网络教育,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唐雯 《职教论坛》2012,(33):2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职业属性为高职教育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可能性;而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担当又向高职教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必要性的要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成为各地方高职教育特色生成的契机。高职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形式之一。其传承可以通过开展乡土教育,举办各种民族文化培训班,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培训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教育和着力培养继承人,以及建立社会教育体系等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程琳  刘丽华 《时代教育》2013,(13):126-1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蕴含着特殊而丰富的德育资源。近些年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研究逐渐升温,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遗产教育为研究视角,对三所高校大学生进行遗产认知状况调查,通过SPSS13.0对获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特征,并详细分析其影响因素,结合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特征和课程与教学的相关问题,文章进一步提出了高校教育传承、提升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高等旅游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了在高等旅游教育中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编写特色教材、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作为当代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更是当代各种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领域。为了使高师院校更好地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发挥本土音乐文化在高师院校中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就必须自觉树立学习、发展、传承本土音乐的教育理念,在高师院校倡导和寻求建立本土音乐教育体系,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是闽南木偶艺术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应在地方高校大力开发和建构其教育课程,把木偶艺术文化融入高校的公共课程和艺术专业体系。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培养喜爱木偶艺术的观赏者和专业人才,将促使闽南木偶艺术更好地在教育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传承基地。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使人们用一种更广泛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及传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阐述,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背景下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献资源、稳定的民族学生群体、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高级人才三大优势,可通过参与普查提供线索和论证依据、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学活动、"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对微博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微博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博新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让微博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有效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高职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文化建设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教育大学生爱国爱乡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要围绕已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院层面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统剧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要抓好资料、人才、科研三个环节。总之,要充分发挥高职艺术教育的优势,把高职艺术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做好、做扎实。  相似文献   

19.
服务学习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背景下,高校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模式没有形成好的经验。服务学习是一种将服务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经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服务技能、增强民主责任感有积极作用。把服务学习应用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来,并构建起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服务学习体系,是当前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模式实现突破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生命的脉搏,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变,现代文明的迅速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甚至消失的危险。高校作为一个智能、知识与信息的基地,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传习地,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高校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