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要求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习作。  相似文献   

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以下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通过多年的习作教学实践,我将习作教学归纳为"五步曲",从而使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当前小学生作文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写出自己富有个性的习作。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性质是能具体明确、文丛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写.这要求充满了对学生心灵发展的关怀.于是,学生在习作中选材不再困难.但习作中仍然出现语言枯燥、叙事过程条理不清、组织能力不强等情况,学生作文中的语言没能将自己的心声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关于“习作”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习作教学也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由此看来,教师能在有效时间内高效地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轻轻松松地习作,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探讨习作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岌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习作教学现状,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写作是什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同时,对写作教学的总目标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个目标传达了写作教学的新理念。首先是要求的降低。“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就是说,只要做到把话说具体、说明白、说通顺就达到要求了。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把写作称作“写话”,第二学段称“习作”,第三学段才称“写作”,这样做也无非是为了降低写作的难度,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  相似文献   

8.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  相似文献   

9.
李智腾 《考试周刊》2014,(62):50-5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习作是学生在思维活动的支配下进行的,有选择地、综合性和开拓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自身情感的智力活动。教师应立足于课程理念,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要求,在引导学生习作过程中营造习作氛围,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表达自己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拓宽学生的习作思  相似文献   

10.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感想。”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具体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确定以兴趣引路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党新龙 《课外阅读》2011,(2):223-2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感到,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提高。每次上作文课,学生的写作欲望往往不是很高,很多学生感到没内容写,敷衍了事,这种现象恰恰体现了学生们的渎写能力掌握得不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普通高中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都对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习作要适应神会、注重交流。为此,教师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克服公式化、模式化、千人一面、感情苍白的作文通病,才能实现写作个性化。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杨华 《成才之路》2010,(36):33-33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标对习作提出的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要求并不高,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们都知道要写具体,都爱写具体,却都无法写具体,往往是短短的三言两语,稍长的却是空洞无物,或是记流水账。笔者经过观察分析,认为有以下3个因素影响学生习作难以做到“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相似文献   

16.
郭根福 《云南教育》2003,(31):14-16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一总的目标要求,在四个阶段目标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根据小学生和初中生认知发展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把小学低年级的写作称之为“写话”,把中高年级的写作称之为“习作”,这种名称的变换,从本质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写话、习作、写作都是“用书面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意思”,只是表述的要求不同而已。“写话”属于写作的启蒙阶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生作文是“习作”,就是学生自己学习写作、练习写作,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旨在鼓励学生不拘文体,自由表达。表自己的真情,达自己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十提高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自我写作的习惯,不人言亦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习作,在修改习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年段作文教学采取略导试作、以作定导、改作成文这三个步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程家珍 《考试周刊》2012,(20):57-58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要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习作教学的任务,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如果把习作教学看作是三年级以后的事情,那么学生的识字会因为缺少运用、缺少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抑制了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而在低年级就进行习作教学,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在此,我对低年级习作教学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