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书绝少、史学极不发达的必然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特多,史学空前兴盛,“史”、“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史籍产生极早,但“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儿的出现,却要比史籍本身的产生晚得多。“历史”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才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的专名。这种情况,应是当时史在王官、史书绝少、史学不发达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数量猛增,史学空前兴盛,“史”、“史记”这些旧有的简单名词术语,已反映不了客观实际,于是,“历代史”、“历史”、“史学”这些崭新的词儿,便应时而生。据《魏书高昌国传》载,北魏孝明帝正光  相似文献   

3.
人类发展至今已有60余万年的历史.从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算起,我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史学史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古往今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讲法.在我国古代,"史"最初的含义是史官,是人,而非历史或史书.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欧最早的"史"字即希腊文的"Historia",其初义为"真理的寻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有宫修起居注的制度。起居注即帝王举止言行的记录,其修撰者古人常称之为记注官。这一制度,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因革损益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从唐宋时代记注官的建制与职掌的变化,可见一斑。据古书记载,天子“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1];或谓“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2]。古来学者,有的认为左史即太史,右史即内史[3];有的认为左史是指的内史,右史是指的太史[4]。不论怎么说,先秦王者经常有内史、太史,或其他史官侍立左右,记王者之言行,这已形成一套制度,则是确切可信的。这一制度传之后世,就是官修起居注。所以唐代褚遂良说:“今之起居,古左右史也。”[5]修起居注的人一般也以史官称之,或习用古称左、右史。其所记乃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国家时政大事,即西晋司马彪所说:“立史官以书时事,载善恶以为沮劝”[6]。可见古之所谓史原是以记载当前时事为务的。就其对后世而言,时事便为往事了,所以古人认为一部信史,当从现在做起。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历来有两个传统,一个是抒情的传统,一个是讲史的传统。讲史传统的形成同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即重视史的记载有关。但先秦之时几种优秀的讲史作品历来仅仅被看作史书,以为完全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产物,把瞽史们生动的细节描述、心理刻画等文学上的创造完全归为史官  相似文献   

6.
史官和史馆在古代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垄断史学,最明显地表现于设置史官和史馆,直接掌握记录时事和编纂史书的大权.商周奴隶制社会,官府就设置了史官.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就是那时史官的称呼.西周金文里的"作册"、"内史"、"作册尹"、"内史尹"等官职,是西周史官的名称.当时的史官主要是宗教职业者,记时事和掌文  相似文献   

7.
“历史”和“史学”,今天已是常用词之一,但这两个词的出现,却要比史学本身的产生晚得多.我国史学,至迟在殷商“有册有典”以后便产生了,而“历史”和“史学”这两个词,最早却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只有“史”字,主要用于指掌管记事的史官.汉代有“史记”一词,先是用于指先秦史官所记而成的史书,东汉桓帝以后,遂成为司马迁所写史书之专名.这种情况,正是当时史在王宫、史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早期的公务文书,是和史官的记言记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史官笔下,它们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而留传下来,给后世提供了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我国史官建制甚早,据《礼记·玉藻》载,周制·王朝及诸侯各国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周代天子的行动言谈都有史官为之记录,“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这大概是继承的殷商旧制而有所损益,但殷商史官的设置和记史情况已无史可鉴,只能从考古的发现中见其一斑。 根据考古发现,已知,我国原始的公务文书正是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卜辞是殷代王室特设的卜官灼刻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上的占卜记录。商代的统治者们,依靠占卜预知吉凶、决定行止,因而它的记录几乎完全是当时的国事档案。殷代的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所有的资料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把档案编排有序地保存起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现已发现的卜辞,其内容多是有关田猎、祭告、征伐等王室活动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不乏作为公务文书雏型的国家文告,如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的载武丁时期的一则卜辞:“癸已卜,(青殳)贞:旬亡(囗卜)(祸)。王(囗占)(点)曰:(屮一)(有)(父布)(崇),其(屮一)(有)耒(艰)。乞(迄)至五日,丁酉,允(屮一)(有)耒(艰)  相似文献   

9.
人类发展至今已有60余万年的历史。从孔子删订的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春秋》算起,我国也已有两千多年的史学史了。但是,到底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古往今来,却有许多不同的讲法。在我国古代,“史”最初的含义是史官,是人,而非历史或史书。西方则有所不同,西欧最早的“史”字即希腊文的“Historia”,其初义为“真理的寻求”,所指的就是史书。其实,“历史”这个词含有两个意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是绝对的和不变的,不管人们对它怎样看法和想法,它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集大成的史学理论专家,其史学思想十分丰富,包含有较多的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主张“六经皆史”,倡言“史意”,推崇通史。史书编纂应力求“会通”、“详近略远”,创设新的史书体裁,立史官专传,区分史籍为“撰述”、“记注”两类,针对旧史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主张,成为其史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苏喜珍 《鸡西大学学报》2013,(10):142-145,149
《左传》这一部以鲁国历史为主的编年体的史书为我们全面地展现了春秋时代的社会面貌。而就《左传》的性质来说,它就是一本史书,具有档案的性质,就是一部后人研究先秦社会的史料,也就是春秋时期记录的档案。早期的史官与档案工作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很多史官往往兼职档案工作。那么早期史官除了记录资料之外还有哪些职能?试就《左传》所记载的史官们的职能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渊对于唐帝国的创立,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这是无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旧史书抑低李渊在晋阳起兵的作用,那是由于“玄武门之变”后,史官出于政治需要的曲笔。可是,近来的一些治史者不仅沿承旧史的错误,更进一步把李渊描绘成一个酒  相似文献   

13.
短文译注     
(一)齐庄公六年,大夫崔抒杀庄公。太史书曰:“崔抒论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释]①齐庄公:春秋时齐国君。②大夫:古代官职名,在卿之下。③崔抒:人名。④太史:史官。春秋时史官有太史、左史、右史、南史等不同的名称。⑤书:记录,记载。⑥弑:杀。特指臣杀君,子女杀父母。⑦崔子:即崔抒。子,古时对有爵位的人的美称。⑧嗣:接续,继承。⑨舍:舍弃。⑩南史氏:春秋时,齐国的良史。(11)简:古时用以写字的竹片。…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 ,源起于殷周 ,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史官制度又存在诸多缺憾 ,其一 ,垄断修史 ,史学损失巨大 ;其二 ,埋没人才 ,史官著书不力 ;其三 ,曲笔诬书 ,作史常常不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上古,史官掌书以赞治。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相传古代帝王之史——《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或为史官而记;史官董狐、南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曾历代传为美谈;甚至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就有设立史官的传统,而官修史书制度化则完成于唐代。自唐之后,史馆修史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为后世所继承。明代史官制度承汉唐之旧,又有所损益,在直接继承和发展元代史官制度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和完善,延续了自古以来良好的修史传统。  相似文献   

17.
高允的担当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高允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这些史官让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文字狱,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相似文献   

18.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19.
殷周时代 ,一切学术都由统治者直接控制 ,史官之职也是世袭的 ,有着很高的地位和特质 ,所作之史书在一般人心目中也有很高的威信。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修史逐渐受到强暴势力的威胁 ,但仍有史官冒着生命危险修史的例子 ,涌现了一批像董狐、南史氏这样的“良史”。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史官屈从于强暴势力的事例。这些事例说明春秋中期以后 ,史官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趋于低落 ,同时史官本身也出现了许多缺陷和弱点。到战国中期 ,史官的地位已低落到世人羞而为之的地步。而伴随史官地位低落的 ,则是史官修史之风的败坏 ,强暴势力的因素越来越影响史官的修史。到西汉时 ,史官的地位已经低落到和倡优差不多的地步。  相似文献   

20.
唐代史馆的工作人员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监修国史、一般史官和其他勤杂人员。监修国史,是修撰国史的总负责人,唐朝始设于贞观三年,之后遂形成定制;一般史官分为两个层次,即史馆修撰和直史馆,他们是史馆修撰人员的主体,职责主要为修撰国史、实录;勤杂人员则是唐代史馆为修撰史书提供各种服务的人员,计有楷书手、典书、亭长、掌固、装潢直、熟纸匠、画直等。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约略有四,即诸司报送、起居注、时政记提供、史官自行采集和馆外人员主动提供,其中前两项为基本来源,后两项则是重要的辅助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