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教育的外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科学给人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点燃良知。从人文精神这一特征出发,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不必太多的“说教”,只要学生对教育的内容能认同、乐意接受就可以了,这样就完全可以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靠强化的灌输、训练手段来完成,只能靠主体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内化来实现。科学课堂教学渗透着丰富的自然美、艺术美、人格美的内容,学生能够通过知识习得,激发情趣,进行审美活动,产生美感体验,产生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一、关爱生命,从关爱中培养人文精神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要求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一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 :“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教师不应该把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形式理论来教 ,不应该将各种定义、规则、算法灌输给学生 ,而是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H.Freudenthal)这种理念有新的感悟 .要做好这一点光靠课堂——以“盒子之内”为主渠道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  相似文献   

3.
继续教育与创业教育(以下简称继创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重要地位与作用。一、继创教育课程优化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发展工具,它应当把发展完美人性作为天职,千方百计地唤起人性、培养人性、传播人性,促进人性的成长。当然,我们所讲的人性,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以及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发展要求的人性。教育要履行这一天职,就应具有人性的特征,就必须以“人”为本。继创教育将一定社会对于人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各种各样的课程中。人则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中,积累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已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生命本体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育的主体是人而非知识。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应该使现有的生存工具教育转向生命的本体教育。把教育和生命发展结合起来,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因为精神境界的提升,必然带来素质的核心性变化。通过教育要让每一位青少年都明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  相似文献   

5.
夏雪琴 《中国德育》2012,(21):60-62
走进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生命因爱而精彩”七个烫金大字跃入眼帘,这是我校的教育理念。经过六年的“真爱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我们深深明白,要把学校打造成真爱乐园,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就必须创建书香乐园,以经典阅读的力量来培养人、陶冶人、塑造人。童书是最美妙的源泉,它能浇灌出最芬芳的人性花朵。  相似文献   

6.
汪圣元 《四川教育》2005,(11):26-28
教学应该是把人教聪明、教高尚的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教化人类,传承明。教学活动不应该是机械的知识灌输、传递过程,还应该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有的教师能巧妙地“引入”,创设的情境既富有魅力又符合学情;机智地“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冗繁为明快;高明地“点拨”,举重若轻,一语道破。即使是“传授”,也是条分缕析,简洁明快,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凭什么?智慧!惟有智慧才能铸就开启灵性的钥匙。我们的教学需要智慧。这智慧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清新,充满灵性。[编按]  相似文献   

7.
教育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生命得到健康的成长.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令人震惊的是,很多的家长和教育人在做着与常识相反的事情,而大家似乎又都停不下来,被一种莫名的力量裹挟着,推着继续朝前走.虽然我们很赞成教育内容、方法、途径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是教育就是教育,教育无需那么多所谓的“创新”,多少仁人志士都曾大声呼吁过,多少悲剧也在敲响着警钟,应该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回归本色. 倘若一种教育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作为目标,使学生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生活的焦虑,对人的精神幸福越来趣陌生,距离人性意义越来越遥远,我们有权问-下:这还是教育本色吗?教育必须告别这种难受、忍受、煎熬.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德育中,品德课向来作为正规的教学课程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但我们知道,品德的形成光靠课堂教学,光靠教师一人的给予与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在多方教育力量的通力合作下  相似文献   

9.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一种是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一种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形式教育派认为人类积累起米的知识浩如烟海,要在一个短时间内把全部知识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他们以“心能心理学”为根据,认为人的心灵本身就有各种能力,用一些专门知识(如拉丁文、古典文学、数学等)可促使学生  相似文献   

10.
灌输的概念自古有之,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教育理念的灌输其本质是一种"存储式教育",它有着内在的哲学和心理学依据。道德灌输是一种知识本位的德育理念,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它忽略了德育对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诉求与“知识课堂”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命课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性魅力、蕴涵生命关怀、富于生命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生命课堂”是在批判传统的“知识课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价值诉求与“知识课堂”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生命课堂”价值取向进行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性魅力、蕴涵生命关怀、富于生命价值的场所。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掌握作为工具的语文知识,还能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和魅力,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当今社会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这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提高德育实效.而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两者要相互渗透.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德育内容科学、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相似文献   

15.
晓蹊 《云南教育》2001,(2):29-3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它不再是把人作为劳动力来看待 ,而是把人作为创造知识的“创造性主体”来看待。因而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 ,把学生独创性思维的培养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是非常必要的 ,是非常现实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 ,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思维的独创性是优良思维品质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包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就是培养学生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能正确地认识、理解、掌握…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的外延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科学教育,给人以智慧;一种是人文教育,给人以良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美国学者伊尔文·斯通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我们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给自己,人不再是邪恶的,而是高尚的。"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对人生终极目的和人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自我超越之人性和人道,进而用人所创造的价值之光去净化人的心灵的终极追求。英语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英语课程改革的特色之一,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情感,尊重学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作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我们要在完成作文知识传授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主渠道”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其美好的灵魂。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积累偏重渗透。要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偏重观察能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事物,多积累一些反映爱国主义教育内  相似文献   

18.
陈美 《文教资料》2006,(2):168-169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它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直以来,我们在用一种超强社会化的要求去要求我们的学生,而没有考虑我们的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没有考虑学生的生命本身。在体育教育中我们应该把怎样使教育关注到人本身,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以便通过生命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使得学生能够敬畏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呢?  相似文献   

19.
龙永干 《师道》2005,(12):46-47
惩罚应该说是教育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手段。但是,在挽救一个人的灵魂的过程中,惩罚却不一定是必用的手段,如果我们还有办法能唤醒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或耻辱感,那么,我们何妨把他应该受到的惩罚先变成一缕缕的春风呢?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教学     
我们做老师的从事的工作是教育,它不仅仅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更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法制水平,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做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并没有理解“教育”是什么,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完成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一任务,认为学生会考试、能考上好的高一级学校,那么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根本就忘记了自己的任务除了教书还有育人。如果我们随便走进哪一所学校、随便走进哪一间教室,去听听老师在讲什么,去看看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