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  相似文献   

2.
现代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们不能教死书,死教书,学生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创造,要在用脑的同时,要用手去实验。  相似文献   

3.
蒋准 《新疆教育》2012,(22):98-98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立则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上课也是如此,教学设计的准备十分重要。当前,不少学校和教师都出现预设的教案和上课时候的流程不一样的情形,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师大多数时间花在书写教案上,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课后也没有必要的反思与修改补充。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死得,没有生命的活力,备课也是无效的。那么,针对新的形势需要,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备课,从而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相似文献   

4.
刘秋英 《山东教育》2014,(11):53-53
毋庸置疑,“一本教材一张嘴、。块黑板一支粉笔”式的教学方式仍是许多学校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学,教师死教知识,学生死记知识,令教学乏味,学生厌学的情况普遍存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谁杀死了小鸟? 20年前,动物园里,养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鸟。有一天,其中一只小鸟死了,不明不白的死了。第二天,又有几只小鸟死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死。养小鸟的饲养员心疼极了,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天里,这群小鸟全都死了。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现代课程教育论也指出,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因此,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也必须结合实际生活。回归生活教学就要把儿童的认知与生活经验直接带到现实世界中去,这就要求教师以生活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并联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唤起现实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相似文献   

7.
刘柱石  龙洁 《湖南教育》2003,(15):33-33
作为导游,我们都很清楚,他的作用就是把游客带到景点,并稍作介绍。至于游客想具体看什么、怎么看、会产生什么感受,那是游客自己的事了,导游不能规定得太死。要不然,怎么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呢?当然,要使游客游得高兴也离不开导游画龙点睛的讲解。同样,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导游”,引导学生去领略各种“风景”(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组织观察,加深学生的认识。如,“食物的营养”是一堂实验课。其中“淀粉遇碘酒变为蓝黑色”的实验是教学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拿出事先准备的淀粉,在告知学生淀…  相似文献   

8.
盲目发展是瞎道,眼前得利的发展是窄道,利己损人的发展是歪道,裹足不前是死道,科学发展才是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无论哪一个时代,“教死书”的教师没几个学生会喜欢,而课堂灵动,给学生高度自主性的教师往往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青睐。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创设人性化的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教师们应该静心研读原汁原味的课改理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出师之“讲”与生之“学”的黄金分割点。  相似文献   

10.
曾耀卿 《甘肃教育》2011,(23):61-6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死教”,教学效果不理想,“死教”表现在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讲求教学艺术和识字的规律;学生“死学”,识字效果不佳,“死学”表现在学生死记硬背、十遍八遍地照抄照写。  相似文献   

11.
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上的科学性。而初中语文第四册《死海不死》的第四自然段对死海为什么浮力大的科学说明就不够科学。原文是这样的: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  相似文献   

12.
王鹰 《教育文汇》2007,(6):37-37
有人说,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活”的教师可以把“死”教材教“活”,而“死”的教师则可以把“活”的教材教“死”。当了多年物理教师,虽然课讲得不那么死板,但年复一年面对变化的学生,教的课基本上没什么新花样,更谈不上有活力,有个性,有吸引力。我们常常责怪学生不喜欢物理课,为什么不找一找自己教学上的毛病,试一试把“死”教材讲“活”呢?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生活是科学的本源与归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这个大舞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苏教版第九册)。教师问:"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吗?"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问道:"为什么对齐宣王用‘死了’这个词?""这有什么好问的?人死了不用‘死了’这个词,难道还用‘活了’?"于是,一个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火苗在教师答非所问的调侃中熄灭了。  相似文献   

15.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通病是:先生讲,学生听,教师死教,学生死学,死读死写,死记死背,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把学生搞得死头死脑。无怪有人说:语文教改要做到“死去活来”;克服一个“死”字,追求一个“活”字;把课堂上那种死气沉沉的现状,变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王淑莉 《考试周刊》2014,(13):130-130
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品质,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必将逐步淘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转变对学生的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么一句话:“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意思是说,生和死是相对的,有生必有死。于语文教学,我要仿造一句:死也活之根本,活也死之目的。旨在表明:必须坚持语文教学中“死”和“活”的辩证统一。所谓“死”,就是教师教要落脚,力保学生学得踏实,学得扎实,系统而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所谓“活”,就是教师要“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使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学以致用,开发智力。若将二者统一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思考;把学生死板的记忆,变为灵活的分析。一句话,教师应该研究“变死为活”的方法。“变死为活”并不难,关键是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的要求: 同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生物和非生物, ① 上课时,教师出示盆栽茉莉花(或其它活的植物、动物)和死的法国梧桐树枝(或其它死树枝),让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它们有什么主要区别?当学生通过比较、讨论,说出:茉莉花是活的,能生长,能开花,而法国梧桐树枝是死的,不能生长,不能开花时,教师把这些特征板书在黑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