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里森在其创作之初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她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黑人女性追求解放和自我须包含追求经济独立,传承民族文化,与黑人同胞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在其创作之初的三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表达她的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观:黑人女性追求解放和自我须包含追求经济独立,传承民族文化,与黑人同胞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生态批评理论,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最蓝的眼睛》进行了细致地分析,认为《最蓝的眼睛》充分体现了生态文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的作品因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渊源而具有丰富的隐喻特征,而其中探讨的文化民主思想理念则与黑人音乐中隐含的自由、开放、动感、民主等思想息息相通。本文从音乐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的视角评论了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和创作技巧,认为《爵士乐》和《最蓝的眼睛》在布鲁斯音乐这一层面上从叙事、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形成了强烈的互文。  相似文献   

5.
钟素花 《职业技术》2011,(7):138-139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黑人上帝的形象。本文就基督教的宗教观、黑人的宗教观、莫里森的宗教观、黑人女性的宗教观以及《最蓝的眼睛》中的宗教观等方面对作家及作品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一直努力探寻美国黑人的民族出路。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她呼吁黑人同胞回归传统文化,而在《柏油娃》与《天堂》中,她又表现出民族融和意识。这并非莫里森矛盾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美国黑人将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不仅旨在继承传统的遗产而且力图开拓新领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从盖茨的喻指理论中意象的喻指入手,分析解读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替罪羊意象在非裔美国黑人语境下的重复与改写.替罪羊喻指意象的使用在莫里森的小说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有着强大的召唤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丹 《海外英语》2012,(15):174-175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用其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内心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该文将用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剖析人物形象的潜意识意象,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用其细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内心丰富、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该文将用荣格的原型意象理论剖析人物形象的潜意识意象,分析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联,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莫里森笔下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最蓝的眼睛》里迷失自我的少女佩科拉、《秀拉》中追求自我的青年女性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发现自我的成年女性彼拉多的分析,揭示了莫里森早期作品中黑人女性从迷失到反抗日益走向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Student readers/writers need the opportunity to bring to literary texts the imaginative knowledge crucial for retelling the author's story (concretizing the author's schema) in order to complete the act of reading. Paul Ricoeur's analysis of reading as a three-fold mimesis as articulated in his multi-volume series Time and Narrative suggests the necessary role of the reader as implementer of the text. This essay looks in detail at one 'free response' essay written by Julia, a bicultural student fluent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as she makes sense for herself of Toni Morrison's novel Song of Solomon . Arguing for the necessarily heightened sensitivity and engagement of bicultural readers in questioning texts to make sense of both texts and life, this essay links Julia's writing about the novel with Ricoeur's theories and suggests a few principles for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in order to engage them in mimesis 3 as Ricoeur envisions the reader's role in the act of reading.  相似文献   

13.
《宝剑记》主要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林冲落草"这段故事。相较来看,《宝剑记》继承了《水浒传》的很多方面,包括主要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内容,"忠奸"主题思想。除此,《宝剑记》在人物形象、情节脉络、中心矛盾、起因结局等方面又有所创新。《宝剑记》对《水浒传》的改编凸显出明中叶反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思潮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作者李开先个人心灵世界的直接映现,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念孙疏证《广雅》,常用"讹作"这一用语进行校勘,校勘的内容包括对文献表述的校勘和文献用字的校勘。王念孙对不同的讹误现象采用的校勘方法和证据是不同的,不仅体现了他精深的校勘功底,也反映出他已经具备了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念。文章试对"讹作"涉及的校勘内容进行分类,以考察王念孙的校勘方法及他的一些语言文字观念。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贾宝玉自比"老杨树"是有深义的。"杨树"这一意象代表了贾宝玉的平民思想,体现了贾宝玉的逍遥感和虚无感。同时,"杨树"也是红楼女儿花的保护树。"坟"这一意象在《红楼梦》中也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馨元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98-102,108
通过对《日本灵异记》冥界巡游故事中的冥界人物、冥界景象、入冥途径及作品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对于冥界的认知和看待生死的态度,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并且能够了解当时的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岛端的《支那分割之运命》,体现了"日本侵华思潮中的乡野鸣叫"。对其虽然不能完全否定,但其基本倾向是鼓动日本参与分割乃至独占中国,这是不能否认的。李大钊等北洋法政学子,满怀爱国激情,将该书译为中文并加"驳议"。这些"驳议"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1)殖民野心,理当痛斥;揭其实质,应属犀利。(2)愚忠本性,自应讽刺;拥袁甚力,亦属忠君。(3)共和政体,热切维护;民主人权,亦有述及。(4)良药苦口,多有借鉴;爱国情激,间出恶言。(5)全力拥袁,局限显见;仓促编就,差误难免。(6)"驳议"前多后少,缘由值得探讨。对中岛端的《支那分割之运命》和李大钊等人的"驳议"进行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是深化李大钊研究的重要路径,也是深化中日关系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民国初年历史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20.
一些研究表明,表现出"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具备男女两性都具有的优秀气质特征,如自信、独立、沉稳、成熟等。文章从"双性同体"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性别气质,并通过对《绿野仙踪》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儿童文学译者应充分合理地展现原作所体现的女性和男性气质,以便对儿童的"双性化"气质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