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教育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要创设民主、自由、安全的有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班级气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变革观念是前提 观念是实践的向导。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要:  相似文献   

2.
既知来处,亦知去处,止行有定,可谓知止。论文从学术背景、学术目标、学术边界三个方面对译介学中的重要命题创造性叛逆展开学理透视:在文学社会学的学术渊源、媒介学的谱系传承与当代文化转向的历史语境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学术基因以及宽广的社会文化视域,在文学比较与互动、文化比较与互动的学术目标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行之境,从解释世界、描述现存的认知理性中把握创造性叛逆的当止之地。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人所获得的经验是实践的开端,知识经验是第一位的。而陶行知先生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而从幼儿园幼儿学习成长的角度来看,显然操作实践的意义对他们成长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吃透上情、掌握班情、了解外情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方法。上情是龙头,通上情,方向明;班情是龙身,明班情,根基深;外情是龙尾,知外情,眼界宽。只有上情、班情、外情三者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班主任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掌握主动性。吃透上情是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级教育主管行政部门  相似文献   

5.
李敏 《考试周刊》2010,(24):213-213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又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它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具体而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上“善”。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的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专业化呼声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知之、好之、乐之"三个层面看班主任实现专业化的诉求"。知之"层面即如何做个专业的班主任,班主任首先要知道专业化的内涵、自己的工作定位";好之"层面是老师如何实现喜欢当班主任并实现其专业化";乐之"层面,班主任把这一工作当成乐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时期,知识的飞速增长,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引发了教育观念的一系列变革。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现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新形势下班级德育教育的几点认识。我认为应该先处理好德育中的知行关系。这是因为德育中的知行关系:一方面,知与行是不可分的一件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随。因此,王守仁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孙中山强调:天下事情,如果真是知道了,便容易行  相似文献   

8.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意思是讲学习知识和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趣的人接受得快".它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取得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热爱学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的班主任教学生涯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班主任工作,也应该"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9.
童洪梅 《快乐阅读》2012,(12):104-105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问题越来越严峻,教师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越来越重大。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是要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适合现代学生的管理模式。想要把一个几十个人组成的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就需要班主任发挥聪明才智,树立威信,采用合理的方法。我认为要做好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要做到信任、宽容、理解、交流、鼓励。  相似文献   

10.
“勤”字当头,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要当好班主任,应坚持“勤”字当头,做到“四勤”。即脑勤、手勤、嘴勤、腿勤。大脑里要经常装着学生情况,清楚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长期做到知已知彼。经常考虑如何教育管理学生,怎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素质教育;勤动笔,记好班级日志,写好思想教育方案;勤动口,要有一张“婆婆嘴”,除了在班级表扬先进,提出问题,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学生外,还要找学生个别谈话,个别疏导;勤动腿,下班要勤,下宿舍要勤,家访要勤,与科任教师联系要勤。总之,坚持勤字当头是当好班主任的有效途径。细心细致,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明代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学生接受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成长和成人,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的个人心智获得充分提升、社会经验日渐丰富、美好个性不断历练、日益完善.要完成这个任务,班主任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笔者认为,班主任的素养主要由呈现出同心圆结构(如下图)的三大要素组成.其中,博爱情怀是班主任素养的情感要素,是其动力之源;对话理念是班主任素养的核心要素,是其调节之轮;实作之能是班主任素养的实施要素,是其落实之基.  相似文献   

13.
行而知之     
<正>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回首沧桑岁月,揣摩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西风,领略"行而知之"的内涵。"行而知  相似文献   

14.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身体力行,更要行胜于言;要知其难,更要行克难,即知行合一:一是做学问——会读"无字"书,要有道德情怀、有法治意识、有学识底蕴;二是做教师——能引"生活"源,要能开发生活课程、能讲好生活故事、能引领生活旨趣;三是做真人——善成"人生"事,要用心,更要有匠心。唯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制心一处。  相似文献   

15.
耻感·良心·气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教育2004.21教师道德应基于何处?一是基于耻感。一个教师,无论教书,还是育人,教师道德的确立是基于耻感的。一个教师在道德意识中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若自己的言行违背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则引起羞辱惭愧之情,从心从耳,耳闻过而心愧。一定要对自己违背职业良心的意识或行  相似文献   

16.
行而知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何为"行"?行,就是行动,就是实践,就是探索。行而知之,就是在不倦的实践中、勇敢的探索中获得真知,从而更好地"行"。我们回首沧桑的岁月,抚摸那亘古不变的信条——"行而知之";我们迎着那穿越时空的猎猎阵风,领略那弥漫天际的"行而知之"的求知风尚。"行而知之",这难道不是先贤对我们的祝福与嘱托吗?  相似文献   

17.
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班的学生能够茁壮地成长。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具备热爱、严肃、认真这三个条件,以下便是我班主任工作的体会:一、热爱——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作为老师常常教育学生要“热爱老师、尊敬老师”。在这里我觉得爱是双向的,就学生来说,如果他感觉不到你对他的爱及关怀,他又怎么会爱你呢?所以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热爱、关心、体贴学生。我已担任了六年五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着再过一二年就要毕业的学生,每次接任时我心里都感到忐忑不安,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这些学生又要进入毕业班,再由毕业班老师接教,…  相似文献   

18.
“知”与“行”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知 ,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 ;行 ,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明代哲学家王守仁 (王阳明 )提出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1 ] (传习录上 ) “知之真切笃实处 ,即是行 ;行  相似文献   

19.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寥寥数语就概括出实践与认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行要建立在知上,知因行而实现,行成就知。在知行一体的情况下,自"明"就自然如群星拱月般出现。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总是忽略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及生活体验,将行与知各自囚禁在两个空间里,知行的不统一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说过:"一件事至少要有100种做法,这样才能有所创新。"同样班主任工作也需要思想的创新。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缺乏创造性,我们的班级管理缺乏创造性,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性。21世纪的班主任,更要用崭新的育人观念去培养中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