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生本对话、师本生本对话、生本生本对话,都能够形成文本解读的助推力量。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和组织,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解读环节,通过深度发掘,赢得文本阅读的主动权。建立对话机制、精选对话窗口、优化对话形式、延伸对话视野,教师围绕学生推开深度阅读计划,能让文本解读呈现出多元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2.
林兰香 《天津教育》2023,(7):119-121
<正>生本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融入人文素养,为学生创设高效、高质的学习环境,二者的充分融合对提高数学深度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核心概念入手,阐述生本教育的内涵,分析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深度学习实施原则,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等方法,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学习效果。生本教育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其主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后续形成正确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包含了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多方面的对话。而教学的重点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因为学生是学习主体,生本对话应始终贯穿于阅读教学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单向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课堂对话则要求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构建和谐的课堂关系。立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阐述如何有效地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生本对话。  相似文献   

5.
以阅读对话教学实践为着力点,解读当前阅读对话的无理性状态,阐述"生本理念"的内涵意蕴,强调阅读对话需要"生本理念"的深度融合与高度关照,探寻"生本理念"下阅读对话的实践路径,运用恰如其分的策略引领学生沉入文本,潜心会文,静心思考,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自我之间思想和心灵上的深层对话,最终让学生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6.
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互对话,提高数学的趣味性,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教育哲学、人文精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三个维度,帮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力。数学三维对话,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我与你"平等交融地亲近、接近的过程,体现着数学教学的本色追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对话教学为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气象。对话教学意味着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它的出现实现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思路清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潜能得到最大开发,并时时进发出思维的火花。理性地审视当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的新理念、编写思路和特点,以一年级下册为例进行了解读。生本学材是以学生(及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材。《生本学材》将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1)小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2)学生获得这些本质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认知结构、数学核心素养等层层递进,构成了数学的本质。构建实现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的教学范式,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教师讲授、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融合的基本教学范式。本套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与现行教科书单元内容同步,作为现行教科书的补充拓展资源配套使用。每个单元主要呈现知识综合、拓展提高、应用实践三个板块,重点体现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整体自主建构、掌握重要思想方法、培养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以一年级下册为例,介绍了内容与结构、编排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对话有助于学生解释、论证与澄清自己的思维,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倾听他人的想法,挑战来自教师与同伴的质疑,可以促使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之间积极的交往互动,实现共同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构建高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三维互动过程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有效与否。可见,"生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与核心。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高效的对话呢?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谈了几点让"生本对话"走向高效的教学策略:切入话题,让生本对话走向真实;多形式读,让生本对话走向充分、自主;读写结合,让生本对话走广泛、高效;深化生本对话内涵,让生本对话走向更深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对话教学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学改革与创新,但往往也会存在对话形式单一、对话教学流于形式两个问题,所以需要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本,创新对话教学形式,建立平等对话关系,提高课堂对话教学实效,从而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兴趣,促使学生在对话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与学习效率,最终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文章旨在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对话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互动的动态过程。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个命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二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它混合了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阅读教学存在着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的多重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与数学文本对话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调动自己的思维,通过对数学文本信息内容进行阅读,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是一个获取信息、发展思维和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的能力对于学生解答问题和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所以,老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与数学文本的对话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对话教学是现在教育界一个比较时尚的话题,俨然已成为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种主流形式。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学要进行多重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等,诸多对话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的学生与文本对话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实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是促进学生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来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呢?一、与文本对话,在浓厚的兴趣中走进与文本对话是一种学生完全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它需要学生有充足的  相似文献   

16.
赖火依 《天津教育》2023,(18):29-32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深度学习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追求。教师应基于深度学习要求与特征,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积极改进小学数学教学,使课程活动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帮助学生深度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知识,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文章融合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结合已有研究解读深度学习,剖析其与小学数学教学相关性,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提出实施结构化教学,  相似文献   

17.
钟苗 《成才之路》2024,(1):73-76
“数”与“形”是贯穿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元素,数形结合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既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策略,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文章从以形助数、调动生本深度学习思维,以数解形、启动生本深度学习机制,数形结合、推动生本深度学习进程,数形转变、深化生本深度学习认知等方面,对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惠芳 《江苏教育》2013,(17):2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对话、互动的过程。有效的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可以让数学课堂真正丰盈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组织者、指导者,需多渠道地搭建生本对话的平台,让语文课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本文依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学生与文本应如何进行对话从强调朗读、重视批注、搞点活动、倡导质疑、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思考,从而初步解决了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小学数学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手段。对话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全面推动课程进度的发展,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是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以保障的前提。文本就以对话教学为例,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几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