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范远波 《教育学报》2007,3(6):73-79
儿童文学概念从提出到流行一直与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相伴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思想变革所带来的教育内容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出现,既是清末以来教材实用化、大众化追求的结果,也是儿童本位的课程观得以确立和强化的反映。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国语教材,主要以反复故事和各科知识文学化的形式出现,旨在解决国语教材的文字反复和知识传授所带来的趣味性缺乏问题。儿童文学教材进入国语教科书的丰富和完善过程凸显了三种积极的尝试,即尝试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教材内容的顺利过渡和衔接,以及无意义的拟声词和有意义的动作字词的大量运用。这些探索和尝试对今天的语文教材编写和组织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作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泛进入教材,这不仅因为儿童文学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更重要的是它培育着学生的精神,促进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一、精神营养——儿童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儿童文学以儿童为本位,贴近儿童的生活和心理,表达儿童的情感和愿望,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具有儿童乐于体验,能够接受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其他文学作品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托尔斯泰)。  相似文献   

3.
儿童观的转变与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三次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儿童观问题是儿童文学一个根本性的文化问题,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思潮,集中到一点,就是“儿童观”问题。从五四“以孩子为本位”的儿童观,到30年代“配合一切革命斗争”而形成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再列八九十年代尊重儿童个性的儿童观,它的背后是社会文化产生了变革,通过儿童观来影响儿童文学观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4.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5.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6.
儿童观是创作和研究儿童文学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直接影响着他的创作姿态和研究立场。儿童观是历史形成的。在“成人本位”的儿童观和“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的指导下 ,中西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显现出很大的差异 ,表明拥有先进的儿童观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儿童文学是一种与小学语文深刻联系的文学形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都在其中占据了非常可观的比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全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6篇童话寓言、19篇儿童科普文艺、68篇儿童诗歌、88篇儿童散文,以及92篇儿童故事。这273篇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了教材整体篇目的80%以上。可见儿童文化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一、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科书 儿童文学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有关儿童文学的定义有很多种。有观点认为,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和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还有观点认为,所谓儿童文学,就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尽管关于儿童文学概念的界定一直有分歧,但这些概念都特别关注到儿童文学的三个特征:年龄阶段特殊性、文学性、教育性。儿童义学与小学语义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是一种面向广大儿童的特殊文学形式。随着儿童观由成人本位向儿童本位转移,儿童文学作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选取儿童畅销书《艾薇与豆豆》系列为个案,分析了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本位思想的践行。与传统的正面形象作品不同,该系列作品通过塑造"淘而不恶"的顽童形象,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游戏设计、真实的成人孩子冲突,还原了孩子的本来面貌,很好地践行了儿童本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阅读,能够润泽儿童的绿色童年。然而,现实中儿童文学阅读却离小学生很远,儿童阅读还处在“非本位”、“非快乐”的状态。如何改变儿童阅读“非本位”、“非快乐”现状呢?本文以“儿童本位”为视角,从精选作品、巧激兴味、师生共读等三个方面做了一定的阐述,试图给当前的课外阅读指导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儿童文学是一种与小学语文深刻联系的文学形式。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不论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儿童文学都在其中占据了非常可观的比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全十二册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6篇童话寓言、19篇儿童科普文艺、68篇儿童诗歌、88篇儿童散文,以及92篇儿童故事。这273篇儿童文学作品占据了教材整体篇目的80%以上。可见儿童文化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文学的自身特  相似文献   

12.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周作人是倡导翻译以“儿童为本位”的先驱,他是践行并深化这一翻译思想的著名翻译家.周作人推崇“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这就是儿童本位观.他认为,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文学本身具有其艺术特点和功能.文学翻译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不能拘泥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本语篇以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吹小号的天鹅》与著名翻译家任溶溶的译本对比,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翻译实例,论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的儿童本位翻译思想为指导原则,翻译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不仅承担着儿童语言启蒙的重任,而且也是儿童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如今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大部分选文都来自儿童文学作品,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中,儿歌、童诗、童话、寓言、散文等儿童文学占到课本的85%。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儿童最喜爱的读本之一,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材内容的80%以上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这意味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入手,论述儿童文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材建设对教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但教材在实践和理论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要厘清这些问题还需从教材入手分析教材基本理论。通过两本教科书的比较发现,教材的区别源于教材观不同,进一步将教材观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教材观背后隐藏了各种关于儿童的不同判断。基于教材观背后的这些判断得知,从儿童到教材观再到教材实践联系紧密。要使"儿童"走向具体的教材实践,不但需要以儿童为视角分析教材基本问题,还需要将儿童和教材置于课程的范畴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创刊的《儿童世界》杂志,是现代中国第一本以刊登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白话文儿童期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规模创作、出版、编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杂志的出版是“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宣告了以独立分支形态存在的儿童文学成为了现实.《儿童世界》杂志挖掘培养了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群体,编创方针体现了“五四”以来进步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论文对《儿童世界》杂志产生的背景、编辑理念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师应成为儿童研究者已是国际共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汇,早期倚重自然科学的儿童研究呈现一定程度的人文转向。儿童文学形象地诠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生动地呈现儿童精神生命,审美化地勾勒出儿童发展蓝图,因此,儿童文学能成为教师儿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当前,我国教师儿童研究对儿童文学认知不足,对儿童文学作品利用率较低。在儿童文学视角下进行儿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儿童想法,把握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由“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教材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的课程观笔者以为,教师要树立开放的、综合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观,从根本上改变旧的课程观,建构指向学生发展的整合的课程结构。要弄清课程、教材、教科书三者的关系。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教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应包括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以及传承人类文明的各种物化形态和非物化形态的等等都可视为教材;课程不再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也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应是“体验课程”。  相似文献   

20.
陈莉 《中国教师》2010,(2):31-34
<正>自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的儿童文学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从目前通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80%以上。[1]教材中收录的不仅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童话,还有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