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美国新泽西州基于《新一代科学标准》开发了全美首个科学示范课程框架,该课程框架为如何将科学学科大概念融入课程体系建立了范式.分析表明,该课程框架具备的主要特征包括"概念理解与实践能力进阶发展""问题链式引导单元知识与应用整合""形成性评价与课堂表现性评价融合"三大方面,为我国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如何设置...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学校课程必须在五育并举的理念下,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内容和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在做优分科课程的同时,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跨学科课程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课程融合是基于完整生命主体的发展需求,指向全面发展人的育人目标;基于知识融会贯通,指向形成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基于育人方式创新,指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为此,学校课程着力构建起为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一知识一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融合结构框架,通过概念、主题、现象和方法等整合方式,形成学科间融合课程、领域间融合课程和活动融合课程的课程形态,真正实现五育并举、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3.
特色文化课程的建设如果能充分利用家乡的教育元素,就可以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把家乡文化与学校文化有机地相融合。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开展的"弘义"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就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从学科课程基地到课程基地高峰学校的创建,是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次前瞻性探索。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力图借新课标、新高考的东风,尝试对传统学校形态进行一次解构,对未来学校样态进行一次探索。"大基地、大课程、大学习、高科技"的构建思路,既有外延层面的重塑学校场景,以"一室三中心"来重构校园环境,实现跨学科的资源融合与互动,形成"大基地"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褚丽娜 《科教导刊》2021,(3):148-149
疫情期间,全国各大院校的线上教学活动为我们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疫情稳定后,又恢复了线下教学.笔者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经验,以高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对象,进行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并对该模式的各阶段进行了说明.同时根据教学模式的调整,对参与课程的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优化了课程设置,指向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强调安排跨学科主题课程,为新时代美育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指明方向。艺术与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实现新时代学校美育课程的突破。科学与艺术本为同源,两者的融合体现出独特的育人优势,进一步丰富美育课程内涵。为实现两者的跨学科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学科融合的内在逻辑及融合机制。从探究科学与艺术的同源性共通与差异性互补出发,寻找二者融合的内在关联与优势,在整体教育理论视阈下重新思考艺术课程理念;对科学大概念和艺术大观念进行二次解构;基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倡导的“4R课程模式”,设计科学与艺术融合课程编制思路和课程组织架构。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21,18(3):89-99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为目标。科学课程从内容、大概念和课程能力三个维度联系科学知识、原理与实践,从幼儿园到12年级不断发展学生对"科学故事"的理解以及"提问与预测""计划与实施""处理与分析数据和信息""评价""应用与创新"和"交流"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科学课程可基于"认知实践理解"模型进行设计,并以科学课程能力为指导进行学生评价。整体上看,科学课程改革特征在于:(1)课程注重基于科学概念的学习,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2)科学课程能力融合核心能力,指导学生评价;(3)教学环境灵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概念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值得在课程教学中探索应用.从初中物理的角度出发,每一单元中的知识点与目标联系紧密,为应用大概念提供优质氛围.本文以初中物理中《压强》课程为例,探讨了大概念教学的实际路径;基于问题型教学目标,说明问题设计方式和大概念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等概念的层层论述,得出"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概念,它是指在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指导下,在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道德教育资源,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学生无意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道德经验的一切内容或要素.并对校本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学校个别性、隐蔽性、广域性、易接受性等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五育融合”是学校教育整体价值的实现,是文化、课程、学科与制度育人的整体体现。新时代学校美育也应注入新的内涵,即生活性、人文性和创造性,其价值体现在它是德育的基础,能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学校美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一是树立跨学科融合理念,构建学校“大美育”格局;二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