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英 《山东教育》2004,(17):19-20
我们常常感叹,生活在优秀教师爱的阳光和高超教育艺术之中的孩子们是多么幸福,他们的家长也是这样。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这样的“福气”。可见,孩子们从一开始进入教育机构,这教育就是不公平的。这可不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老师啊!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他们的老师是“教育家”!为什么“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抽劣的教师?”“关于思考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呢?”请您来读这本书吧!  相似文献   

2.
“朱老师骗人 !”在孩子们的嚷嚷声中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感到汗颜。在我们的教育中 ,“善意的谎言”太多 ,老师就是以这样的情境 ,拉着孩子往自己设好的圈套里钻 ,孩子们往往不易察觉。于是乎 ,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教学目标就达到了。殊不知 ,这样一个又一个精心设置的“陷阱” ,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我们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感受、审视学生的心灵。有一次听课 ,老师为了让孩子说出句中的重点词语 ,郑重其事地对孩子们说 :“下面老师来读这个句子 ,看老师读的怎么样 ?”孩子们非常认真地期待着。结果 ,老师读错好…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让孩子们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赏识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一位孩子的父亲如是说。而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夸…  相似文献   

4.
某教师执教《但愿人长久》时,整节课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试问:一个孩子喜欢能代替所有孩子喜欢吗?是不是不喜欢就不学了呢?另外,孩子们习惯了顺!着老师的话说,这样还能“喜欢”吗?  相似文献   

5.
许多老师往往把学困生看作是“朽木不可雕,”当作“包袱”,时时想丢出去。于是乎学困生受歧视、压抑,学习、生活在一种不公正的待遇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这种情况曾经深刻而痛心地指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下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并非每一个学困生都是“朽木”,而是可以转变好的。关键是看我们做老师的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他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们。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  相似文献   

6.
镜头一:“我要青蛙!”一声充满童趣的喊声,激发了蕴藏在孩子们心底的天真,四十几双好奇的眼睛,争相观察着那些装在瓶子里的小生命,“这是蜜蜂、蚂蚁、青蛙……”“还有蚯蚓、泥鳅……”“噢,这好像是蝗虫……”“呵,这里还有蚱蜢呢!”“那是海螺,老师,这条长着胡须的是什么鱼呀?”这些小动物就这样被孩子们亲近着,接下来的实验更是忙坏了这帮孩子,他们一个个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里的小动物倒出来,可是不管怎么亲密接触,就是没能把那些“小生命”“吸引”出来。这下可急坏了那些急性子的学生,“老师,真的能倒出来吗?”“肯定行的!老师已经…  相似文献   

7.
蔚丽峰 《儿童音乐》2012,(12):52-53
今天的音乐教师,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呢?老师要经常这样给自己画一个大问号。当面对教材,怎样把其中的内容变成学生可以习得的、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这就涉及今天的一个教学观——是教师主体观,还是学生主体观。实际上,在媒体特别发达的当代,孩子们在音乐方面有很多的新鲜独特的想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都特色鲜明,很有个性。我们怎么样去提升孩子们,去拓展他们的整个知识结构?是关注音乐学习兴趣还是审美能力?这是我们老师们可  相似文献   

8.
“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许多幼儿园都在为大型文艺汇演忙碌着。教师不敢怠慢,提前一两个月就开始排练节目,常常挤占正常教学时间。这一过程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因为排练过程对孩子来说机械、枯燥、毫无乐趣。对不太善于表演的孩子来说,节日带给他们的则不是快乐、欣喜,而是被人遗忘、忽视进而引起孤独感。我们不禁要问:到底为谁过节?孩子为谁表演?镜头一:排练节目孩子们在场地上跟着教师做动作。“手抬高!××,往哪儿站呢?你们的队形呢?大家眼睛要向前看,表情呢?头要摇起来呀!对了……”老师不停地说。孩子们神情紧张地盯着老师,一方面…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格伦·多曼曾这样说过:“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我们”,指的是老师。如果一个老师使孩子爱学习的天性走向反面,我认为用“失职”一词来概括恐怕是太轻描淡写了。既然我们充当了孩子王,我们就应该全副身心地为孩子们着想,让学习游戏真正伟  相似文献   

10.
孩子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呢?我校近日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征集活动,孩子们用手中的笔描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看着孩子们稚拙却又真切的图画和文字作品,我们不得不佩服和感叹:“孩子们的思维竟然如此活跃、如此富有创造性!”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爱他们  相似文献   

11.
【案例】二年级期中考试试卷发下来,我在办公室里一张张地翻着学生的试卷,分享孩子们半学期的收获。其中有一道题吸引了我的目光,题目是:“老师总是这样———”。要求孩子补充句子。大多数孩子写“老师总是这样爱笑”、“老师总是这样关心我们”……看到这些,心里渐渐有一股暖流在向外洋溢着,感叹着这些孩子们的可爱、纯真。“老师总是这样说话不算数!”!”重重地描粗了几倍。我看到这里,心里不由一惊,不由得嘀咕起来,我什么时候说话不算数的呢?脑子飞快地思索起来。“说带他们春游,带了。”、说让他们每人当一天班长,也当了。”……实在想…  相似文献   

12.
有一个教师家庭,孩子很聪明,但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爱跟人打招呼。学生经常会有问题到老师家里请教,出于礼貌,学生们常常跟老师的孩子说说话,但这个孩子很少接话,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学生觉得挺尴尬。学生不明白,老师常常教育他们要有礼貌,对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提这样的要求呢?但这话只能憋在心里,谁好意思向自己的老师提意见呢?这位教师的家庭教育误区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养”是容易被忽略的一门课我们常常认认真真地辅导孩子学习,并误认为教养是孩子学习文化的自然结果,于是忽略了孩子平时的为人处事方式,以为这些小事孩子长大自然…  相似文献   

13.
从成人的角度来说,似乎不与他们对着干的孩子就是所谓的“听话的孩子”、“乖孩子”。当然,这其中的“不对着干”包括对父母的安排“惟命是从”,不与父母吵嘴,不“顶撞”父母、老师,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绝对听从老师的教导……总而言之,对师长千依百顺的孩子就是听话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很受大人们喜欢的,因为令他们省心。但是孩子们是如何看待、评价听话的孩子呢?本文作者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的想法有的是在成人理解的范围之内,有的想法可能会让我们吃惊了。  相似文献   

14.
关键词英雄千钧一发的时刻,没有迟疑,没有茫然,只有用尽全力的一推。这一推,结束了靳伟杰的生命,却续写了四个孩子的人生。学识、修养、关爱、生命……她把一切都给了学生。甚至她的离开,都是她给予孩子们的最后一次教育:教给他们爱和生命的意义。她让深圳哭了。当人们听说了她的故事,含着泪说,女老师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当孩子们在期末考试后被告知老师的离去,他们流着泪说,我们的妈妈走了。是什么让这个柔弱的女人成为奋不顾身的英雄?一位获救学生的家长说:“靳老师心里总是想着孩子。孩子忘不了她!我们忘不了她!”这样的爱,谁又能忘记呢?…  相似文献   

15.
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句话久久地在我心中回荡,使我深感责任重大。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在长期而艰苦的语文探索实践中,我有了以下一些认识: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年龄小,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低,怎样在一堂思想品德课上,使他们对某一个问题,得到一个起码的是非观念呢?我们听了保靖县实验完小欧中芬老师这样一堂思想品德课——引人入胜的开头上课开始了,黑板上出现三节拼音符号:“qiān bǐ tóu”,刚刚完成拼音学习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齐声念道:“铅笔头!”“对,我们今天讲的课题,就是这小小的铅笔头。”欧老师微微一笑,从衣袋里取出一截铅笔头,在讲台上亮了亮。老师上思想品德课,怎么拿出铅笔头呢?孩子们好奇地相互目语。  相似文献   

17.
一位美国老师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感到孩子们画技非常高,她以“快乐的节日”命题请孩子画,所有的孩子都画了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画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呢?顺着孩子的视线,她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教师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令她吃惊的是,孩子们竟然无从下笔。“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我国创新教育呼  相似文献   

18.
在大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请孩子们以“我的幸福”为题画一幅画。按常理,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生活不可谓不幸福,想必孩子们能画可画的“幸福”该会多么的多姿多彩!可出乎意料的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们竟纷纷嚷着说他们不幸福,自然是画不出来的。这是中央电视台的某个栏目播出的真实一幕,不免令人惊愕。我们不清楚这些声称自己不幸福的孩子在他们的同龄群体中究竟能有多大比例,乃至是否具有普遍性。然而,谁都不会否认,每一个孩子都应享有童年的幸福。那么,究竟是谁拿走了本该属于这些孩子的幸福呢?实际上,拿走孩子…  相似文献   

19.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坚守的信念。这个信念告诉我们,教师就是一位教育服务工作者。可现实是,不少老师似乎很少去思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而是忙于思考怎么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变“教育者”为“服务者”呢?  相似文献   

20.
一次公开课,老师教授《一朵云》。小组读文之后,老师让孩子们向云提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有意义。有的孩子问“:云啊云,你为什么是一团团的呢?”有的孩子问“:云啊云,你为什么老飘来飘去的呀?”这时,一个小女孩问“:可怜的云,你是因为寂寞经常流眼泪吗?”这孩子的语言多么有诗意,多么有想像力!我不禁暗自赞叹。此后,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评议,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读了《一朵云》这首儿歌,我们都知道云就是水变的,雨是许多云堆积在一起形成的。怎么可能是眼泪呢?这个问题好像没什么意义!”老师微笑示意男孩坐下,显然很满意他的发言!我的心里却很不平静:把雨比作云的眼泪是多么生动的比喻,老师怎么也会赞同“没意义”呢?第二天我在自己的班级教授《一朵云》。我把这个问题展示在孩子面前“:我曾经听过一个同学问云‘可怜的云,你们是因为寂寞经常流泪吗?’孩子们,如果你是云,会怎么回答呢?”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我是太寂寞了。大江大河的水资源都在枯竭,更别说山涧溪流,我的伙伴越来越少,我当然寂寞,我当然哭泣!”“不单单是这样,世界上的绿化带也在逐年锐减。在漫漫黄沙的上空,我的伙伴更是少得可怜,我都欲哭无泪了!”“我不但为‘自己伤心’,我也为禾苗伤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