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单桩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行为。创新点:1.采用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沉降规律;2.揭示了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沉降机理。方法:1.利用自主研发的伺服加载系统,在100g条件下对单桩施加水平循环荷载,并采用数字图像关联处理技术分析单桩的沉降规律;2.同时针对两个重要参数(即竖向荷载和水平位移幅值)开展正交试验,明确两个参数对桩体沉降的影响。结论:1.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将会损失,不平衡力传向桩端,从而让桩体发生沉降;2.作用在桩顶的竖向荷载越大,或水平位移幅值越大,桩沉降越大;3.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端承桩抗沉性能优于摩擦桩。  相似文献   

2.
目的:能量桩在工作状态下的热力学响应十分复杂,同时受到桩顶荷载、桩侧摩擦以及温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群桩中出现部分能量桩不工作时,将造成上部结构的额外应力与变形。因此,本文重点探讨摩擦型能量桩群桩中部分能量桩在加热制冷作用下的热力学响应,并与单桩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对比分析。创新点:1.通过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模型试验,探讨桩侧摩擦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规律;2.利用能量桩群桩与单桩对比,揭示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揭示部分能量桩加热制冷作用对能量桩群桩的影响机理。方法:1.建立摩擦型能量桩群桩及单桩的模型试验;2.将能量桩群桩与单桩进行对比,研究能量桩群桩与单桩热力响应特性的区别;3.进行能量桩群桩部分加热制冷试验。结论:1.对于长期工作的能量群桩,可以将其视为一个长宽高与整个群桩相同的热交换体,其表面温度与群桩的平均表面温度一致。2.能量桩单桩在加热过程中,由于桩底受到的限制较大,所以桩顶位移大于桩底位移。3.能量桩单桩在制冷过程中,由于土体及桩体收缩,会出现明显的下沉。4.能量桩群桩桩帽在加热过程中,桩帽的位移与群桩的上半部分长度相关;在本文的试验中,由于群桩上半部分受土的限制较小,因此其位移与桩自由膨胀的位移一样。5.能量桩群桩在制冷期间,群桩的下沉量级要比单桩的大。6.在制冷过程中,能量桩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内部桩的桩底热位移较大。7.能量桩群桩在部分加热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均匀沉降,且在加热期间,沉降主要受到不工作桩的牵制影响;而在制冷期间,沉降主要受工作桩的下沉影响。8.摩擦型能量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是与桩侧的土压力大小相关的;由于群桩在群桩效应作用下,桩侧土压力要小于单桩,因此群桩的热引起的桩身轴力要大于单桩。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地基中单桩承载力问题.在圆形荷载作用下,根据地基中任意一点的应力大小、以及桩顶的沉降量,求解单桩的极限荷载,同时根据试桩结果,对照理论公式,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桥梁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和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单桩沉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分析成果对进一步了解和促进单桩沉降计算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有限棱柱单元法对采用长桩的单桩与土相互作用系统进行了三维弹塑性分析,并开发出一种可模拟半无限空间地基土边界条件的无限棱柱元.计算中考虑了承台对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及桩土之间的竖向相对位移,地基土的本构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分析了集中荷载作用下摩擦长桩与土相互作用系统,得到了合理的荷载-沉降曲线及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曲线,为长桩的研究与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预制桩静载试验实测资料,发现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在试验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说明沉桩施工对桩周土和桩端土层的挤密作用,提高了单桩承载力。建议小桩径桩,根据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作为设计取值的依据,以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降低基础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单桩承载力确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灰色GM(1,1)模型的特点,根据实际观测资料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了单桩承载力与沉降的关系。利用模型预测了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具有较好的符合性,根据本文结果表明,灰色预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土拱效应是桩承式路堤的主要荷载传递机理。本文旨在探讨随着桩土差异沉降量的增加,平面土拱和空间土拱演化过程中的相似点和差异性,以深化对桩承式路堤作用机制的理解。创新点:1.基于离散元法对比分析平面土拱和空间土拱的作用发挥机制,包括细观角度的强弱力链分布特征和宏观角度的沉降变形模式;2.探讨路堤设计参数和土体参数对二维和三维路堤荷载传递和沉降变形(路堤顶面和路堤内部)的影响。方法:1.基于活动门室内模型试验建立桩承式路堤二维和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依据接触力均值划分强弱力链,得到土拱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颗粒位移分组获取土体变形模式。2.通过变化路堤高度、桩净间距、填料内摩擦角以及孔隙率来分析路堤荷载和变形响应。结论:1.平面土拱效应存在高估路堤荷载传递效率和低估路堤沉降变形的现象。2.当路堤高度高于等沉面,即土拱结构处于全拱状态时,路堤土体的空间滑裂面表现为穹顶状,且等沉面位置高于二维模型。3.增大路堤高度和填料内摩擦角以及减小桩净间距和孔隙率都能够提高平面土拱和空间土拱的荷载传递能力,进而减小路堤沉降量;其中,孔隙率对沉降变形的影响最为明显。4.当路堤高度低于等沉面,即土拱结构处于非全拱状态时,在三维模型中增加路堤高度主要减小四桩间上部土体沉降,而对两桩间上部土体沉降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孔德志  于洋  原华  王鑫 《中国科技论文》2024,(3):300-304+312
为了研究杂填土地基中螺杆桩竖向承载特性,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分析了桩-土咬合机理,结合桩-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螺纹段等效侧阻力增大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杂填土地基中螺杆桩单桩进行缩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螺杆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沉降曲线经历了弹性、弹塑性、塑性破坏3个阶段。根据模型试验所得桩身轴力和桩侧等效侧阻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总体上螺纹段等效侧阻力高于直杆段。当桩体达到极限承载力时,试验所得等效侧阻力扩大系数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对新建兴泉铁路黄塘车站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的桩、土沉降及应力进行监测,分析了路堤荷载下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变化规律,桩土应力比与差异沉降关系。结果表明: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均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桩顶和桩间土应力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均不断增大,且桩顶应力大于桩间土应力;桩土应力比随着桩土差异沉降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结合修正的Terzaghi土拱理论提出了简化桩土应力比随桩土差异沉降变化曲线。现场试验分析结果有助于完善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西安北站大直径灌注桩后注浆试桩试验结果,分析对比后注浆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提高幅度以及承载力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根据灌注桩后注浆现场施工出现的问题及处理过程,提出后注浆试桩时,优化后注浆参数是试桩的重要内容,并总结优化后注浆参数中注浆阎设置及注浆量选取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英语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本文根据词汇衔接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词汇衔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洞桩法在地铁区间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北京地铁19号线新草区间暗挖段工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洞桩法施工暗挖段导洞开挖及桩施工进行工序优化研究。对比分析了六种施工工序后地表沉降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路面沉降极值均出现在二衬拱顶正上方位置,且六种工况中以工况五的-19.2mm为最小。采用工况五,即先开挖中间小导洞、随即施作桩基冠梁,再开挖两侧导洞的施工顺序,可保证本工程施工的安全有序进行。研究成果可为浅埋暗挖多导洞的洞桩法施工部序提供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平承载微型桩在工程现场的静载试验,对比了不同桩长、不同抗弯刚度微型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对桩径、桩身模量等主要因素对微型桩水平承载特性影响进行的数值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合理选择微型桩桩长、桩径以及桩身插设钢管等,可以提高水平承载微型桩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地基进行沉降计算,对基础沉降进行实际观测,分析了河道施工降水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降水是导致邻近建筑物沉降、开裂的原因;利用规范法计算有效应力增加引起的地基沉降量,是一种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方法;采用设止水帷幕和回灌井联合控制地下水位下降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大连地铁旁穿高架桥桩基础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隧道施工过程桩的内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桩顶竖向沉降值最大;桩的水平位移先增大,后减小,由正值逐渐变为负值;隧道周围土体的损失使桩周土层发生沉降,产生负摩阻力,使桩的轴力在1015 m处变化很大;沉降槽内,地表隧道中线处沉降值最大,离中心越远其值越小。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某小区三幢住宅楼9根小截面静压预制桩静载试验成果分析,表明以侧阻力为主的摩擦型预制桩Q—s曲线呈双曲线的特征。采用斜率-倒数法对该小区静压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有关预制桩承载力指标的取值偏低,其指标不适合小截面静压预制桩。结合桩基施工终压力和每延米压桩耗能的对比分析,表明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与终压力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与压桩耗能不存在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石粉CFG桩在公路中应用,阐述了石粉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介绍石粉CFG桩设计长度、桩径、桩间距、桩身强度、桩身材料、褥垫层及布桩形式、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通过施工及质量检测达到了设计标准,为石粉CFG桩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治理推力较大的滑坡工程中常采用双排抗滑桩,为厘清桩间距的变化对双排式钻孔抗滑桩位移、内力分布以及前后排桩承担滑坡推力比例的影响,从而为双排式钻孔抗滑桩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建立双排式钻孔抗滑桩的有限元三维分析模型,其它条件不改的情况下,分别改变模型中桩间距,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表明,桩间距的变化,对双排式钻孔抗滑桩前后排桩的桩顶最大位移影响明显,桩身内力最大值位置基本不变,桩身内力的分布变化很小,而桩身内力最大值影响明显;桩间距取3 d~6 d时,既能前后排桩的土拱效应越明显,又能使前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比例差距较小,建议桩间距取3 d~6 d作为双排式钻孔抗滑桩设计参考范围.双排式钻孔抗滑桩具有施工安全、速度快、节省成本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静压预制桩的沉桩机理 ,通过现场试验 ,分析了压桩力与桩入土深度、桩入土后滞留时间及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施工时的终压力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区别 ,并提出场地静压预制桩的终压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