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内蒙古西部的原绥远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鸦片烟毒的危害。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向中国不断扩张和深入的过程中,鸦片也随之进入绥远地区。在以后的100多年间,由于旧中国政治上的黑暗和反动统治阶级的腐败,致使鸦片烟毒日趋泛滥。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成为该地区长期陷于贫困落后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绥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禁烟禁毒斗争。仅仅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就彻底消除了延续100多年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鸦片烟毒的活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2.
20年代末的绥远灾荒,使得该地区民众大批死亡,而更多的人则沦为为求生存而四处逃亡的灾民。同时,还出现了相当猖橛的人口买卖现象,地方当局虽有令禁止,但实同具文。与这些情况随之发生的。是绥远地区人口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街。总之,这一时期绥远地区的重大灾荒,引发了严重的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末绥远地区的武备学堂随着绥远新军的编练而产生,并伴着军事改革的进程而发展,正式建立于1901年清末新政后,到1906年底绥远武备学堂改办成陆军小学堂止,共存在6年。由于绥远八旗军的腐朽落后,绥远地区统治阶层内部有识之士把"强兵富国"的注意力转向编练新军与发展近代化军事教育。绥远武备学堂的创立作为清末军事近代化活动中的一个地域性新事物,虽然办学规模和成效不大,但是仍对绥远地区的军事教育近代化、民族发展和社会心理起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共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鼠疫(1917-1918年、1928年、1942年)。鼠疫造成绥远地区人口的大量死亡,并对民众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绥远地区鼠疫流行的原因包括人类活动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动、大量流动人口的存在、不良社会习俗及落后的社会观念、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等。  相似文献   

5.
绥远城驻防是清朝在北疆地区设置的重要军事驻防地,绥远城将军后来演变成漠南蒙古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对清朝维护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加强北部边疆的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界在绥远城驻防建筑及布局研究、八旗军研究、绥远城将军人物研究、绥远城教育及民俗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但在学科整合、研究视角选择、人物群体研究等方面仍待深入。展望未来,学者应在与绥远城将军相关的满蒙档案文献整理、多种研究方法应用、新研究视角开拓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绥远城驻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学校在绥远地区的兴起和扩张,并非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西方势力试图以基督教文化征服、改造绥远的历史产物。然其作为西方近代社会的教育模式,传播着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不仅造就出大量基督教信徒,也培养出掌握近代科学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因而它在绥远地区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初步探讨了绥远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历程。绥远地区的教育近代化发轫于清末新政时期,在近代化过程中,遇到了诸如师资缺乏、经费不足等问题。有关当局虽然作了一系列努力,但就清末至民国以来的总体情况看,无论是近代式学校的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绥远地区都无法与内地诸省份相比。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人口、观念的陈旧等因素都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绥远地区的新式学校教育相对落后,蒙旗师资缺乏是其中重要原因。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在培养绥远地区民族师资方面先后制定了一些计划政策,并曾付诸实施。尤其是国立绥远蒙旗师范学校的设置,在当时造成相当声势。但是由于战事迅速恶化,政府的努力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本文概述了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事象及其变革。民国初年绥远地区汉族的民俗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其二,民俗事象呈现出在传承中的发展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三,鲜明的移民社会特征.辛亥革命对绥远地区民俗的影响是缓慢的、渐近的,这是辛亥革命局限性的反映,同时,民俗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北平和平解放后,困守在绥远的国民党军队日趋孤立。为加快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和减少绥远人民的痛苦,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解放绥远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绥远方式”。傅作义将军正确理解党中央、毛主席的意图,竭尽全力,团结、说服、引导在绥远的旧部“走人民的道路”,并亲自领导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通电的发出。绥远方式的顺利实施,使绥远人民免于生灵涂炭,并迅速转入地方建设与发展。“绥远方式”的成功实施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战线在绥远地区异常活跃。就歌曲而言,绥东、归绥、晋绥、大青山等地抗日救亡歌曲、革命歌曲广为流传。以抗日、革命为内容,结合地区民俗的山歌、小曲、民谣深受群众欢迎。这些歌曲鼓舞了人民的抗日士气,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边疆教育政策在绥境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边疆教育作为民国政府的一项大政方略。是于1935年出台的。绥境的边教大致随之得以实施和发展,其发展曾经历了着手筹设、恢复实施、积极推进三个阶段,绥境蒙旗教育由是而获得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扩展和进步。然而。绥境边教实施基本上是在战争环境中运作的。这就使其发展势必受到战争进程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省的边疆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绥远省政府实行的教育措施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战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低下,以及绥远省政府在推行边疆教育政策的方法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等同题,最终导致其教育预计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4.
傅作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代抗日名将,而且担任了15年的绥远省主席。在担任绥远省主席期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他抓住这一难得的和平时期,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农业;抓住“开发西北”的机遇,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发展交通通讯;努力稳定金融局面;促进教育的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绥远地区有了较大的变化,对绥远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绥西合作农场,作为民生经济合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办源于1940年绥西的土地整理。当时,绥远省政当局为增加战时生产以配合军事胜利,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土地整理丈余公田及取缔包租转租的蒙地。五十顷以上者交由省合作事业处组建合作农场经营。这一举措既促使绥西的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又为抗战能得以坚持提供了经济保障。然其依旧是一个农村经济革故鼎新进程中的量变阶段。  相似文献   

16.
1926—1929年,绥远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绥远地方政府组建了救灾机构。制定了救灾的规章制度;采取了调查灾情,报告、宣传灾情,筹集款、物。发放籽种,施粥、平粜、工赈,设收容所。剿灭土匪,防疫,防灾等种种措施;部分地履行了政府的职能。但是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等原因。政府更多的注意力在如何筹集军费。如何调运军队,而在筹集赈灾款项,剿灭土匪和调运赈灾物资方面。力不从心,导致土匪猖獗、赈款赈物杯水车薪。不敷分配。大部分灾民因为得不到政府的救助。卖儿鬻女,流离失所。酿成一幅悲惨景象。  相似文献   

17.
清末国内罂粟大量种植,鸦片烟毒泛滥成灾,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自1906年始,清政府改变以往驰禁政策,从禁种入手,很抓禁烟,制定了较为正确的禁种政策和措施,决心扫清烟毒,为民除害。各级官吏也大都于禁种一事认真执行,通过各方努力,禁种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原绥远地区“旗县并存、蒙汉分治”特殊政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清朝、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推行民族压迫政策的产物。这个政权制度的存在不仅加重了对当地蒙古族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蒙汉族人民的团结。建国后,中共绥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各种条件成熟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方针。随后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终于妥善解决了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从而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当地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