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沈世钊教授是建筑结构专家,现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空间结构》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他长期从事钢木结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种、评著6种。近年来,为适应国家大跨度建筑迅速发展的需要,他开展了“大跨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在网壳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的风振反应、空间结构CAD技术等理论领域取得了领先成果,并结合吉林滑冰馆、亚运会朝阳体育馆和石景山体育馆等大型工程实践创造了多  相似文献   

2.
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工科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应大力进行考试改革,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针时单一的卷面考试对工科专业课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工科专业课考试应积极应对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应体现出汁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视;阐述了"大跨空间结构"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相似文献   

3.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是本科教育中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结合大跨空间结构毕业设计,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为提高大跨空间结构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从理论教学、题目设置、资料库建设、指导教师分组制度、过程管理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沈世钊,中国大跨空间结构专家,1953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毕业,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作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评审委员会的唯一一名空间结构专家参与了评审工作。  相似文献   

5.
ASP程序设计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很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改革与实践.CDIO模式通过工程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教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工程设计相脱节的问题,全面促进了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学生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该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引入Multisim仿真软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在后续课程以及工程中的实际应用.实践表明,Multisim仿真软件的引入适合电类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  相似文献   

7.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身边教学法"工程教育理念,以课程理论知识、身边机械工程的机构与零部件为核心,构建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快速教学体系,并以家用滚筒式洗衣机为例,具体介绍实验项目的设计,培养学生利用工程基础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土力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工程实践背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如何在课堂上将工程实践零经验的本科生引入土力学理论、实践教学环节,是值得广大一线教育者探讨的重要问题。文章介绍了在土力学课程教学中,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以及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结果表明: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6):132-134
光纤通信是通信电子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同时引入仿真技术,在此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对接,构建"科研项目观""虚拟实验观"和"实际工程观"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该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促使年轻教师科研稳步上升,为我校应用型转型提供了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提出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基于大工程观念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培养学生具有掌握现代工程设计方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大工程实际问题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