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文勇  李敏霞 《时代教育》2012,(13):228-229
感性教育突出的特点是简明的直观性和浓厚的情感性,它以事物的魅力去刺激人的心理和情感,具有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深刻,容易打动人、感染人,使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和升华,扩展人的思维空间等优点。因此,把感性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育相结合,突破传统的道德说教或者满堂灌的教育方法,成为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新的目标。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实际效果,其关键就是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从理论业务素质、情感投入、教育机智和个人修养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并为其队伍素质的有效提升给出了具体建议,这对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需从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话语力度等现实向度着手,在“守正”与“创新”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分析情感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然价值以及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改革,做到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改革教学评价,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核心能力,是建设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主体自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核心能力发展的目标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自觉把握和主体超越,就需要以真学为知识目标、以真信为信念目标、以真懂为情感目标、以真用为行动目标。  相似文献   

6.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和抗疫故事为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素材。防控是思政大课堂,战疫是思政教科书。高校思政课讲好抗疫故事应从情感、内容、方法三方面着力,深刻挖掘疫情防控中的生动实践,增强思想引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思政课是为国家与民族育人的关键课程,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效力的发挥受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思政课受重视程度不高、师生责任感较弱和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维因素的制约。提升高校思政课效力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效力发挥的现实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多管齐下,促进高校思政课效力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但当前高校的思政课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初高中课本内容部分重复、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四个问题。情感认同教育就是从这四个方面着手解决思政课当今面临的困难,让学生在自觉自发的基础上,认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设想,认同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未来道路,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赓续红色血脉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积极赓续红色血脉,有利于坚定育人使命的正确方向、丰富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提供改革创新的不竭动能。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以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以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要通过增强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主导力量,提升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教学效果,注重高校思政课赓续红色血脉的实践养成,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同,“大思政”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性化。以“大思政”观统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观念和教学范式创新。当前的高校思政仍存在教育功利化淡化思政课教育地位,传统教学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热情,离“大思政”教育平台构筑相距甚远等不足。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大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违背,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促进"课程思政"理念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相契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需要对"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现状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在解决其问题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入的探究"课程思政"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孙亮  马美妮 《成才之路》2023,(32):33-36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重大机遇和巨大挑战。AI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深刻改变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形态,使师生关系民主化、人机关系交互化、教学形态智能化。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和定位面临重塑。在AI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素养提升的重点是培训教师掌握赋能教育的智能技术,难点是创新人机协同建构“智能+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以知识重构坚定价值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迎接“智能+思政课”的挑战,以圆满完成新时代赋予的立德树人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格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从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分析入手,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其对大学生人格的社会化、和谐心理的构建、公民精神的培育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升人格精神,塑造理想人格,社会和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积极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5.
张睿 《林区教学》2020,(4):11-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个人素养的不断提高是上好思政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围绕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思政课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情感认同因素,深入地探讨了学生情感因素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校思政课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的学科特征,旨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内在关联,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当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关联耦合,有助于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前沿阵地的实践基础,扎实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而目前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表现消极,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地体现。本文通过探究增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路径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理解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科学内涵,正确认识高校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价值,积极探索思政课智能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高校思政教育也应该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在思政教学中,单纯的理性教育或者情感教育往往都达不到教学效果。因此,应该在对理性和情感的分析中,找出高校思政教学的正确方法。教师要明白理性与情感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高校思政教育是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要实现理性与情感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