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制度调研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回顾我国职称制度发展历程、调研部分地区高校教师职称评聘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与职务聘任两种制度的内涵和异同,提出将职称资格评审与职务聘任分离,发挥职称评审的人才评价与激励作用,完善职务聘任的岗位系统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山大学从2003年6月开始不再进行以往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所有教师将按照各院系核定的编制和职位应聘,由院系和学校根据教师的业绩、岗位匹配、学科需要等情况进行聘任。教授职务为无固定期限聘任(长期聘任);副教授一般为有固定期限聘任,受聘满三年后,可以申请转为无固定期聘任;讲师、助  相似文献   

3.
从2 0 0 4年起,延续多年的职称评定将在厦门大学宣告终止。该校校长朱崇实在对媒体发言时表示:职称评定使教师们为职称忙于写论文、发文章,浪费不少精力。长期的实践证明,职称评审已不利于新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们走出书斋,去参与科研课题。因此,厦大从2 0 0 4年开始,不再评职称,而实行教师岗位聘任。岗位聘任制将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设置岗位,提出岗位职责,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报名申请,竞争上岗。聘任分为“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岗位还可以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此外,学校还在一些教师身上进行“风险投资”。例如经过…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人事局近日宣布,对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审考核办法实行重大改革,并将原先为不少人混淆的概念理清。“教授”只是职务不再是“职称”。据报道,2002年,上海市在上海大学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已在高等院校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教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只是职务,不再是“职称”,离开了岗位就不能再称为“教授”。这是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资格评审转向岗位聘任,由论资排辈转向竞争激励,由指标控制转向结构比例制约的新型人才机制。《中国青年报》上海:“…  相似文献   

5.
随着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现有的职称制度是否存在这项制度实施存在的障碍,如何改革更能有效的使得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在制度上保障每个人有公平竞争的权利.本文在对现有职称制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专业技术资格指标控制削弱了他人的发展机会,致使岗位聘任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通过改革现有的职称评审模式,理顺职称评审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关系,使得岗位设置管理制度能够充分挥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人事局2004年9月13日宣布:上海市在高等院校全面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教授”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只是职务,不再是“职称”,离开了岗位就不能再称为“教授”。这是以岗位聘任为突破口.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由资格评审转向岗位聘任,由论资排辈转向竞争激励,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和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实施,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即职称,亦称教师职务)聘任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职称评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对调动教师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教师职务聘任中遇到最棘手的问题是高级岗位供需矛盾,即高级岗位资源的稀缺与教师聘任高级岗位需求趋旺  相似文献   

8.
为了帮助各类各级教职工顺利获得职业发展,伯明翰大学制定了三条教职工发展路径,即研究路径、教学路径和教辅行政路径。职称评审从教师基本情况、评审工作主体、评审程序和评审条件四个方面实施。伯明翰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主体及其职责明确清晰,评审工作流程实现了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优化,减少了学校管理资源的浪费。对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启示有:优化管理,权力下放;评审条件多元,突出重点维度;公正评审,责任到人。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改革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受到岗位、评聘结合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存在许多的弊端。本文在分析其弊端的基础上,建议改革职称评聘制度,采用评聘分开、改变现有的评审条件、社会化评审及加强聘后管理等办法来改善职称评审与聘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常宁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全面推行人事体制改革,在衡阳市范围内率先实现教育行政干部和教职工全员竞聘上岗,给教育战线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暑假刚刚开始,常宁市教育战线的人事体制改革就有条不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据统计,全市有954人参加了539个行政岗位竞聘,产生了135名新校长,有14名普通教师走了校长岗位,93名普通教师走上了其他干部岗位,有17名原任校长落聘。教职工竞聘上岗,由各乡镇学区、市直学校严格定编定员,按照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的原则,确定聘任名单。首轮落聘的人员,由学区、学校进行协调聘任…  相似文献   

11.
对教职工进行全面、科学的考核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校管理中的基础工作。通过考核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教职工的工作情况,而且可以针对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控管理过程。同时考核的结果也是教职工个人工资晋升、职称评定(工人技术等级岗位考核)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因此,考核工作是否科学、全面、合理,对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要做好教职工的考核工作,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注重全面性,克服考核的片面性学校不仅要对教书育人的岗位进行考核,同时对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  相似文献   

12.
江西师范大学日前作出规定,有能力的助教可竞聘教授岗位,低职高聘。今后该校的教授要按档次享受不同的待遇,即晋档聘任。具体规定:教授以下职称都可竞聘副教授甚至教授岗位,并且享受相应级别的岗位津贴。同时该校还将教授和副教授岗位设置成一、二、三类,通过专家评审,根据个人业绩情  相似文献   

13.
《职业技术教育》2002,(24):58-59
1997年学校率先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出台《教职工岗位聘任暂行条例》、《月聘任工资计发办法》,在合理定编、定岗、定员基础上,制定各岗位职责。行政工勤人员聘任(含中层干部)打破论资……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北京市教委和市人事局日前联合发布的《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从今年开始,北京33所市属市管高校和成人高校将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这意味着北京高校教授、副教授的头衔将不再是终身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有突出成就和贡献的教师,可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聘任相应的,包括教授在内的教师职务岗位。实行教师聘任制后,原来由市里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将被取消,权力下放到各高校,学校根据自己的岗位需求进行聘任。北京高校打破教授聘任终身制@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与聘任一直是以"评聘结合"为主,而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影响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建立"评聘分离"的职称评审与聘任模式,将会对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重新构建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专门的教师职称评价机构,在高校内部实现聘任制,彻底实现职称评审与聘任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针对区域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北京市怀柔区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为核心,积极推动区管校聘改革,并通过细化各项配套政策、加强编制动态管理、创新岗位聘任制度、推进教师职称和岗位改革等,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资源,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动力和发展活力。结合实践提出,区管校聘改革要注重系统设计、强化精准调研、尊重一线需求、把控步伐节奏,以保证改革工作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7.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高级职称人数少,在职称评审中处于劣势,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用SWOT分析法对当前高职院校职评工作进行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一是构建相对独立的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标准体系;二是对接职称等级与相应行业技术等级;三是促进岗位设置工作与职称评审工作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1999年2月以来,丰县中小学以人事聘任和分配制度为突破口,抓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建立竞争机制两个环节,进行了以校长竞聘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为主要内容的内部管理五项制度改革。全县清退临时代课教师和临时工844人,落聘校长126人、中层干部148人,105名中层干部和教师走上校长岗位,162名教师走上中层干部岗位,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职称评定与教职工个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根据现实需要,应在现行中小学教师技术职称体系基础上,设立管理岗位职称体系.管理岗位职称体系与技术岗位职称体系二者并存,在具体等级设置等诸多方面,可借鉴既有的技术岗位职称体系,实现管理岗位职称和技术岗位职称的转换.设立管理岗位职称体系不仅能维护学校一线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权益,而且能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尤其是去行政化改革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历史演变、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完善的措施,进行了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索。作者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善于发现问题,敢说真话,观点明确,文风泼辣。他认为现阶段职称评审已经进入死胡同,必须进行大的改革。1.职称职务的聘任应以现阶段行政职务的聘任办法予以确定;2.职称评聘分开,走双轨制;3.职称资格只在某个范围评审才有效;4.外语根据实际情况,需则考,不需则不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