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史研究,受“史料学派”的影响,大多学埋首于整理史料,以辨别史料真伪、发掘原始史料为主,方豪即是其中较为杰出的代表。他在台湾史料的介绍与校订,尤其是整理研究方志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为后来的台湾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台湾史学界仍然对史料有足够的重视。当然,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方豪也做一些研究,其解释性观点也未能脱离当时的史学主流。  相似文献   

2.
史料是环境史研究开展的基础,其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将其分成五个方面:一是部分学者从总体上论述了环境史史料的分布、特点、种类、研究方法等;二是对环境史史料的案例分析,即以某种、某类史料为主,对其中蕴含的环境史史料掘取和研究;三是环境史史料的断代分析,即以时间段为视角,分析、研究时间段内的环境史史料;四是分析、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史史料;五是环境史史料的整理、信息化研究。并分析其成就、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四部典籍,特别以正史为中心.清末民初以来,文书档案的出土和运用使中国前近代史研究有了原始资料,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一直以来,在中国史史料学中,没有形成专门研究文书档案的学问,这是中国前近代史研究的缺点之一.通过对古文书学由来的考察,可以看出古文书学的重要性,有必要借鉴外国的古文书学,建立中国古文书学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中国史史料学的一个分支,这将促进中国前近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重心是四部典籍,特别以正史为中心.清末民初以来,文书档案的出土和运用使中国前近代史研究有了原始资料,促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形成.一直以来,在中国史史料学中,没有形成专门研究文书档案的学问,这是中国前近代史研究的缺点之一.通过对古文书学由来的考察,可以看出古文书学的重要性,有必要借鉴外国的古文书学,建立中国古文书学并使之体系化,成为中国史史料学的一个分支,这将促进中国前近代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傅斯年因倡导“史学只是史料学”而名闻学林,不少学者批评他在史学与史料学之间画上了等号。其实,傅斯年只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史料的关注而采取了夸张性的表述。他对于史料的重视与实践,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史学科学化的历程。但其过分强调史料与实证、反对疏通与推论,则又具有矫枉过正之嫌。实际上,傅斯年在其古史研究的系列论文中,对史料之间的内在关联作出了大胆的解释,贯穿着创造性的史识,俨然在其学术主张与史学实践之间形成了一个悖论。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悖论,折射出他对史学主客观问题认识的思想转变,即从追求史学客观性,继而认识到史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容许想象”,再到其晚年主张“用多元主义代替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口述史研究方式的特点,它的研究范围主要限于现当代史,口述史对中国现当代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述史料是中国现当代史研究中除文字档案之外另一重要史料来源,是抢救中国现当代史料的重要手段,是丰富历史资料、加强历史研究的公信力的需要.口述史可以使中国现当代史突破教条化、单面化的倾向,其研究方式是一个系统的、立体的、易于激荡思维的研究方式,其研究方式有利于采用多种现代学科手段,便于应用于历史学各分支学科,可以拓展中国现当代史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环境史是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美国的环境史学比较发达,我国国内的环境史学也有一定进展,这是区域环境史研究的有利条件。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而言比较薄弱。了解并运用国内外的环境史学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正确的方向,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史研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伊米德史》是近代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学者毛拉木沙·赛拉米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著作。作为一部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民族学者的私人著述,尽管此书的文学色彩较为浓厚,但《伊米德史》仍有严格的史学体裁,完备的史学体例,作者对史料(无论是文献史料抑或口述资料)也作了较严谨的考订。  相似文献   

9.
口述史学(0ral History),简单地说,就是搜集、传播口述史料,并以此进行历史研究利历史写作的方法。它是当代史学中正在兴起和迅速发展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现代口述史的诞生地美国,其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口述史学步入了学校的殿堂,并从大学延伸到中学和小学。口述史在其他一些国家也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与马克·布洛赫是中西两位同时代的史学大师,在各自的领域皆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治史过程中,二人有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史料,求真实;扎根本国学术传统并借鉴国外学术成果;融民族情感于史及重视集体史学研究和注重对后辈的提携。其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史学科学性的解读不同和治史理论、方法的相异。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史料学研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史料的重要性一度被弱化,史料学是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也备受质疑。改革开放以后,史料学研究重新兴起和繁荣,学术界对史料学的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与史料的大规模整理出版相比,理论探讨缺乏深度和系统性。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字化技术的冲击下,传统史料学又面临新的挑战和变革,有待于学界开展更广泛、更多样的理论研究。回顾总结史料学的发展历程,积极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蒙古史研究的状况及发展问题,仅就近年而言,已有若干文章或会议涉及。例如罗贤佑先生《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从汉文史料利用、域外史料翻译、民族史料挖掘整理、蒙古史研究论著、研究方法等方面,详细评介了上一个世纪的研究情况,所论皆中肯綮,堪称百年总结之佳作;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史家章开沅的史学思想,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其史学专业教育到底来自哪里?在章开沅的自述中,频频被提及的是其历史学专业的最初阶段——金陵大学历史系的两年肄业教育对其深刻的影响。民国时期的金陵大学史学迥异于其他高校的史学传统,具有明显的金大特点,因此被王绳祖称之为“新史派”。金陵大学“新史派”强调近世史领域、史料和现实关怀、开放研究的观念教育、交叉方法的专业培养等,对章开沅有着终身的影响。从章开沅之后的学术作品中可以“索隐”到其与“新史派”史学理念相呼应的学承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城市史研究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城市史研究的对象、产生发展历程和社会需要三个方面考察,城市史是一门注重理解与诠释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史学门类而区别于传统史学。因此,城市史的研究应注重理解与概念,需要新视野与知识结构,同时,在史料与使用与研究方法也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5.
齐世荣先生近年发表一系列关于史料问题的文章,阐述了运用史料应当官书与私记并重,新史料与旧史料兼采;同时,他又专门论述了回忆录、日记、私人信函等私人文件和小说的史料价值。通过中国史学及世界史学中的大量例证,说明了史料的扩充对于史学进步的关系。这些文章继承了中外优秀历史学家关于史料问题的深刻见解与实践经验,同时又在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以中西史学贯通的视野阐述了当代史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史料意识。  相似文献   

16.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中国近代史 ,阐明史料学与史学的关系 ,进而肯定史料学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论《吴越春秋》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一部有价值的野史,其史学价值主要休现在史料价值和写史体例有所创新两个方面。其丰富的史料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补充了正史中吴越史料之不足被许多注家所用,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其体例熔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为一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以纪传体为主、以编年为头绪来铺叙两国史实的国别史,记言与记事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小说手法写史的先例。  相似文献   

19.
朱志尧 《文教资料》2010,(6):104-105
历史研究是十分重视方法论的。这包括研究的角度、着眼点,思维的方式,以及表述的方式,等等,但是,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离不开研究者所掌握的史实、资料和对待这些史实的态度。要认识研究近代史学的发展,从近代史学大师史学著作的史料选择便可见一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圭恰迪尼、马基雅维里忽视史料的来源,在史料的考证上落后于时代,到史料受到重视的博学时代,再到形成了系统史料批判方法。并以之作为衡量历史学家基本功的试金石的19世纪.西方学研究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从近代西方史学著作的史料运用这一侧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深刻感受并认识到近代西方史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6,(1):131-134
胡如雷是陈寅恪史学的继承者,他继承了陈寅恪索隐探微的治学方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进一步拓宽了史料范围,重视新史料的挖掘与运用,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中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