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学生对待课堂的态度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维度之一,学生在课堂场域中的位置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于课堂的态度。为了实现对课堂进行客观评价的目的,设计了基于哈夫变换和神经网络的课堂场域评估实验,分别采用计算机视觉课程中传统特征检测方法和现代多目标检测方法,基于课堂图像对学生课堂场域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理解不同检测方法原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搭建模型和调整参数等方法解决了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分析比较了传统和现代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不同的场域评估指标。该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算法思维是评价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初中阶段是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可通过在信息技术课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来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进而用算法思维的方式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文章通过对课堂实例的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培养初中学生算法思维的基本策略,以期对初中阶段学生算法思维的养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课堂评价是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然而,如何有效展开课堂评价,通过什么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笔者及所在的学校在利用“魔灯”(moodle)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课堂评价的实践过程进行探究,重点围绕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及测试,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及时掌握、分析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发展性的评价,以此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效率低下,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针对传统课堂评价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在CNN模型基础上建立起适合课堂场景的人脸检测和表情识别模型,得到比较准确的人脸特征,接着使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得到的人脸特征进行分类和评价,然后研究面部特征与课堂质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起基于人脸检测和表情识别的课堂评价规则。实验数据表明,本研究可以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47):97-98
本篇论文通过对高中一年级英语教师进行访谈和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方法,针对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教师的提问类型、教师的现实反馈方式、学生所期待的教师的反馈方式及在学生心目中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展开调查,旨在反映目前高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以及教师话语对学习者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并针对调查的现状进行原因分析,寻求改善课堂和话语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林晓庆 《学子》2014,(2):64-64
正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只是单一的考评或者是点评模式,也就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点评,以及通过考试试卷或者是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是检测。这种明显忽视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特点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思维情感的发展。初中的信息技术老师应当树立起正确、客观的课堂评价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这门学科。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体系构建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对教学内容、方法、课程进行有效改革,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以课堂观察、建立学习档案等方式实施多元化评价模式,进一步挖掘多元化评价模式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果。其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对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观察数据和案例两个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要注重体现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重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关注“无声”的非言语评价,凸显解释型评价的导向性以及加强激励性评价,以期促进初中数学教师课堂评价的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多元评价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检测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从当前美术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多元评价的重要性,将学生技能的提升纳入评价范畴以及设计多元评价量表,寻找多元评价策略,并通过多元评价量表解读与操作等几个层面阐述多元评价的方法和策略,旨在通过多元评价的方式,更好地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许多中华文化元素,可为生物学课堂中的中华优秀文化渗透教育提供材料。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7版和2019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研究对象,鉴定、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版教材的中华文化元素,研究两版教材的中华文化元素在具体内容分类、数量、类型、位置分布、呈现方式方面的异同。结果显示,2019版教材较2007版蕴含的中华文化元素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时代特色更鲜明、分布更广泛且分布方式更多样。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在生物学课堂上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渗透教育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