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和谐政治文化是当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西方资本主义所倡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向度应该归结为和谐,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有三: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二、古代中国“中和”传统的发展;三、和谐是社会主义理念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基本路径:一方面要营造舆论氛围,培养和谐政治心理认同和政治信仰;另一方面,要促进有序政治参与,培养“理性政治人”。同时,在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生产力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本土政治文化和外来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和现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各政党之间关系的和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既是整个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党际和谐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党际和谐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现实基础,其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的政党关系,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政治整合功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际和谐文化建设需要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我国不谋民族工作,便不足以谋全局。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共同繁荣,必须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以和谐文化促团结、促繁荣,而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又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关系入手,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和谐教育在本质要求上具有一致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根据和谐教育基本要求反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和谐状况,并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教学环境等入手推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和谐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我国政治和谐建设的着力点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政治和谐建设的一脉相承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稳定、改革、城乡协调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构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建设是我国教育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要求。其基本的特征主要是公平、民主、友爱、有序。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动力和智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政治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政治关系状况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等还不是很和谐,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和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若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政党关系是团结和谐的关系。和谐的政党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力量支持。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要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是当代中国政治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政治文化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政治文化多元并存,主导政治文化有弱化倾向;政治文化整体上分布差异大,水平、层次不均衡;政治文化体系内部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政策文化影响大而过程文化不足。整合与创新是我国政治文化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各种关系的和谐,尤其是政治关系的和谐。政治道德规范是调整社会政治活动中各种关系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尺度和标准,集中体现着政治道德意识和政治道德实践活动的统一,具有自律性、善恶评价和价值导向的功能。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是以人为本、关爱人性的规范,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要求的规范,是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理性,符合大多数人利益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的普适的政治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架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和谐社会蕴含着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政治的要求;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规范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保障政治稳定的基础和推进政治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引起重视和着力解决的政治命题。学界对此问题也做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然而,研究角度过于狭窄。本文从政治认同的客体构成要素来展开论述,认为合理正义的政治体系、合法有效的政治行为和灵活普惠的政治价值是构建现代政治认同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叔文集团的革新活动犹如昙花一现迅速失败,其原因除了不可忽视的强大的客观阻力外,还与革新集团核心人物的政治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分析革新集团面临的形势与其骨干成员的出身之后,根据政治心理学和政治控制的理论,从革新集团核心人物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三人的政治勇气、政治胸怀、政治品质、政治谋略等四个方面分析他们的得失,从政治素质层面揭示革新派迅速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政治效率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治效率是维持政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与政治民主、政治法制并列,是政治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是政治合法性的内在逻辑.政治效率作为政治系统运行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政治文化效率、政治制度效率、政治机构效率、政治行为效率的综合体.它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融合度,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政治制度化水平,行政体制以及政治事务性质等包含政治主体、政治客体、政治环境以及政治行为工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政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政治价值和政治制度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内容,从总体上看政治价值主导着政治制度的基本方向。虽然不同的民族、国家由于历史上各自的生存、发展环境导致了在政治价值上的差异甚至对立,但是随着人类能力的提高而超越了各自的历史时空之后,人类在基本政治价值上存在着共同的追求。人类的政治选择就在于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在对政治价值的认识、追求和扩展中不断完善政治制度,使政治生活成为并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文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发展是一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向政治变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定位于政治民主化、政治高效化和政治秩序化。政治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相对于政治蒙昧而表现出的一种政治进步状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是实现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为加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6.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指针,是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必须要以制度为保障,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之路。借鉴政治文明成果的方式和程度要受到主观约束、效用约束和模式约束,离开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约束会使借鉴政治文明成果偏离中国的国情和政治发展方向。借鉴政治文明成果有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和西方政治文明三个主要维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西方政治文明为借鉴。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是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并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是一个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使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8.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并保持政治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带来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政治社会化对于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才能使我国公民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社会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只有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主流政治化深入人心,有效抵制非主流政治化对政治稳定的消极影响;通过政治社会化,不断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公民掌握参与政治的实实在在的知识技能,从而有效促进权力运行和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化,有序化。  相似文献   

19.
政治信仰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就是人民群众对苏联社会主义和苏共失去了政治信仰。导致人民群众失去政治信仰的原因有四: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影响了劳动的主人翁地位;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削弱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权利;三是苏共领导人推行的一些不当的方针政策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异;四是民族问题处理不当产生了民族隔阂与分离的倾向。当前,我们只有真正坚持和落实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才能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才能使社会主义立于不之地。  相似文献   

20.
政治学总是为既定政体提供地域性政治知识.伴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学也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第一,政治学作为域外政治思想之一种援入中国;第二,中国传统知识资源的"政治学化",并建立相应的本土政治学谱系;第三,作为政治思想阐释--尤其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阐释--政治学获得其思想形态;第四,留学欧美之政治学博士归国设立政治学系所并著书立说,使政治学从思想之维走向学科学术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