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从《星球大战》到婀凡达》,每一部好菜坞科幻大片部在中国刮起了一阵阵科幻的旋风;从《机器猫》到《变形金刚》,每一部动画片都在无数中国孩子内心种下了一颗颗幻想的种子;从“阿波罗登月”到“克隆技术诞生”,每一次西方科技的成就都使得人类为之激动万分;从“时间机器”到“机器人战争”,  相似文献   

2.
“榖”在《诗经》中一共出现了二十三次,概括起来有五个义项。一、谷类的总称。由谷类到谷类作物到粮食这一系列的意义都很好理解。在《诗经》中,“榖“这一意义的用法比较多,而且通常和表示量多的数词“百”联在一起,组成“百榖”一词。如《豳风·七月》中有“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小雅·信南山》有“生我百榖”;《大雅·大田》、《周颂·噫嘻》、《周颂·载芟》、《周颂·良》都有“播厥百”句。  相似文献   

3.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要有宽广的视界。从《新作文》开始,世界与你同步。”这是《新作文·高中版》“宽视界”栏目开办的目的。“宽视界”从开办到现在已经一年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关于这个栏目的“度”如何把握?从《陈天桥:谱写“传奇”神话》到《飞狐外传》到《奥斯卡大奖,光芒何处?》再到这一期的《零售神话:沃尔玛》,我总是无数次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扯”得太远了?可另一种“现实”的力量又支撑着我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始终这样认为: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它们将是你未来“战斗场”上有用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王静 《学周刊C版》2010,(10):205-205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词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礼记》中记载的一首祭祀歌谣到《诗经》《楚辞》,从“建安风骨”到“太康诗风”,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名家辈出,精彩纷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钟嵘说“动天地,泣鬼神,莫近乎诗”。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08,(4):11-11
近来从媒体上看到了不少关于“读史热”的报道,从阎崇年、易中天、李亚平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帝国政界往事》到《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着这一类的读物。那么。大众真的这么热爱读史吗?  相似文献   

6.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从《三字经》、《弟子规》到《增广贤文》,从《中庸》、《论语》到《大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  相似文献   

7.
王章俊 《学与玩》2023,(5):22-23
<正>小读者们,如何深入阅读一本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呢?让我们一起变身为聪明的“侦探”,寻找书中的“蛛丝马迹”吧!例如,我们一起翻开《生命进化史》三部曲——《从起源到登陆》《从陆地到天空》《从野性到文明》这三本书,如果耐心细致地阅读,就可以从中探寻到地球生命40亿年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发表了王基同志的文章《“第三代诗”片论》(以下简称《片论》)。作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一代诗”,把七十年代末到一九八三年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二代诗”,也就是“朦胧诗”;一九八三年以后的诗称为“第三代诗”,并对  相似文献   

9.
咏秋诗话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萧萧愁煞人”又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悲秋,从楚国屈原的《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感几乎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0.
从《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再到汉魏六朝,从“诗言志”到“吟咏情性”,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再到诗人群体出现,诗歌的发展逐渐由外到内,由关注社会生活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从文学主体到文本到鉴赏主体,情感性一步步被关注、强化,到最后占主导地位,都标明了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每到一座城市,总习惯到书店里去逛逛,哪怕不买,也觉得对自己有个交代。新到一地新华书店,走至“素质教育”专栏时,忽然感觉很有趣,呵呵,好多相似的名字:《哈佛女孩刘亦婷》《清华男孩水术冰》《我家笨笨上剑桥》《北大女孩*** 》……  相似文献   

12.
在李隆基和杨贵妃传奇故事的流传过程中,《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无疑是三座里程碑。三部作品都有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到诗歌、元杂剧、传奇的不同意境特征。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  相似文献   

13.
一、到社会中学《社会》的必要性 到社会中学《社会》,是社会课实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课的开设正是为了增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要真正实现这一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就不能把《社会》课上成关于“社会的知识”的智育课,而要定位于让学生“做中学”,到现实社会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14.
诵读提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相似文献   

15.
王艳 《学语文》2010,(2):51-51
近几年,笔者也发现社会上悄然兴起一股“古文化热”.以“百家讲坛”为主阵地,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到于丹的《〈论语〉心得》再到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同样是古文化,  相似文献   

16.
我不大赞同洪老师对《丑石》一文的看法。《丑石》的观点并没有错。理由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应看作《丑石》的“观点”(即中心),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才是《丑石》所要“宣扬的观点”。退一步说,纵使“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诚为《丑石》的观点,那也是不错的。作者并非蓄意混淆“美”(是)与“丑”(非)的界限,而制造混乱;谁也不会作“凡是丑的,都是美的”这样的误解。作者要说的  相似文献   

17.
残暑消退,伴着凉风,和着虫鸣,新秋又来临。“天凉好个秋”是一种秋,“秋风秋雨愁煞人”也是一种秋。秋景、秋色、秋意、秋声、悲秋、喜秋,从屈原《离骚》到近代诗词,从晋代潘岳《秋兴赋》,到宋代欧阳修《秋声赋》,直至现代峻青的《秋色赋》,抒写秋天几乎成了中国文人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质疑 曾钢城同志《<诗经>已说到“日”的颜色》(载《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认为:陈白夜同志《“白日”与“红日”》(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所说的“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是不正确的,因为“‘说有易,说无难。’(赵元任先生语)《诗经·王风·大车》篇中有‘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句。毛传:‘皦,白也。’孔颖达疏云:‘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言其明而可信也。’《说文》云:‘皦,玉石之白也。’”我觉得,“说有”似乎也难。  相似文献   

19.
套用一句老话,真是“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少年科学》到了“而立”之年。我曾经与《少年科学》有过“亲密接触”,为这家杂志写过几十篇文章。只是后来我转轨到纪实文学创作,才跟《少年科学》的联系中断了。直到今年一月,《少年科学》的一大群小记者到我家里访问,这才又建立了“热线”联络。我在《少年科学》上发表的诸多作品之中,有两篇作品是最难忘的,而这两篇都是科幻小说……三十年前,《少年科学》创刊于艰难的“文革”时期。在“文革”中流行一句话:“知识  相似文献   

20.
    
我走进了这家写着“专营各类课外辅导书籍”的名叫“未来”的书店。店内干净、明亮,还摆放着几张沙发供读者坐下来阅读,一曲悠婉的《回家》萦绕耳际。“这哪像一家考试书店呢?”我嘀咕着走到语文角,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儿根本没有什么《一课一练》《辅导与训练》,取而代之的是一本本名著。从《哈姆雷特》到《变形记》,从《史记》到《警世恒言》,应有尽有,简直像一个中外文学库。我信手拿了一本,惊奇地发现每本书后都有许多名作家对此书所作的感想及点评。我又拿起一本外国名著,翻开一看才发现是英文原版伴着中文翻译。“这是英语辅导书。”一旁的营业员指点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