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居易是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的伟大诗人,其文学遗产之丰厚高居唐人之冠,其思想儒、释、道杂糅。儒家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对于白居易来说,"兼济天下"始终是其为人、为官、为学的根基。诚然,不可否认,在不同时期白居易,"兼济"思想虽有过起伏变化,但终其一生,"兼济"思想始终是其人生的底色。因此他能够成为中唐时期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  相似文献   

2.
禅宗以心性思想为核心,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成为杜甫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儒禅互补影响下,杜甫逐渐在回问内心中进行本体思考,在处世态度上采取不执一端的中和心态,在人生理想中张扬着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从而构成了其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而作为以有为本的儒者,与王维、白居易等儒禅兼具的文士不同,杜甫对儒禅的互补必然具有其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的居士情怀并不是纯粹佛教的,而是表现调和三教,以儒立 身,以释治心,道佛互参而形成的一种知足常乐,追求恬淡适意生活的人生哲学。 这与唐代儒释道三教调和的潮流有很大关系。白居易为后世封建知识分子开辟 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恐惧,白居易也不例外,其诗歌中有大量描写衰老、疾病、死亡的诗歌,证明了他对于死亡的敏感和恐惧。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对诸家学说进行了长期探索。儒、道两家思想差别很大,但都重视现世人生,不可能解决“死亡”的威胁、恐惧问题。道教实现永生的途径和做法已被白居易证明是荒诞不经的。而佛教的理论性、系统性很强,到达彼岸的方式便于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且彼岸世界的有无亦难以获得明确证明。为了应对死亡的恐惧,白居易最终皈依了佛教。  相似文献   

5.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统治者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儒、释、道等思想在唐朝均得到快速发展.白居易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思想也呈多元状态.多元思想为白居易面对现实和人生的进退升沉、顺逆荣辱,提供了极大的回旋余地和丰富的精神支撑,进则怀兼善天下之志,以儒为先锋,积极进取;逆则偏居一隅,或觅仙寻道,或清净谈禅.在白居易身上,既有年少时争锋的刚勇与坚强,也有年老时避险知足的清淡与圆融.  相似文献   

6.
晁迥是北宋初期的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早年师从王禹偶,在诗歌创作方面学习白居易体。进入真宗朝,仕途通达,迹升清贵,成为西昆派诗人。晁迥承前启后,在宋初诗风的发展演变中,他是由白居易体到西昆体的一位过渡式的人物。在儒学的发展中,晁迥融会儒、释、道,强调穷理尽性,开宋代理学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7.
一杜甫的政治思想当然是渊源于儒家的,他自己也经常以儒者自命,在《进颼赋表》里曾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他是承受着“奉儒守官”的家世传统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杜甫汲取了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并随着他各个阶段思想的发展而愈益深化。他不同于历史上一般儒者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而是无论“穷”、“达”,直至老死,这种兼济之志迄未衰退。他既不同于李白的“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也不同于白居易的“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他在洛阳生活了18年,人生的最后岁月是在洛阳龙门香山度过的,他留下了900多首歌咏洛阳山水的诗歌。洛阳以她独有的文化魅力和秀山丽水吸引了白居易,而白居易和洛阳的不解之缘又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9.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佛禅思想的个体价值观是:在吸收、融合佛禅思想时,始终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适意、任远。表现出的对禅的理解就是:尚禅,却非专一精研,而是融合各种流派的思想;崇佛,却非割裂儒、道思想,而是融儒、佛、道为一体;好禅,却没有放弃生活享受,仍在追求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其政治策论著作《策林》中提出来的,它是白居易的政治理论的组成部分;而体现这种理论主张的讽谕诗又是在他作谏官前后为配合政治进谏而写作的,这决定了他的诗歌理论的价值取向只能是封建的政治价值。这在白居易时代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现代的研究者惑于其诗论的政治色彩,对他的诗论评价失实。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白居易诗论的价值取向。明确白居易诗论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在白居易诗论上争论不休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前期诗作中表现出了“明道”与“缘情”、“尚用”与“尚美”等两歧性,而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白居易前期的诗论却又是以“明道”为宗,倡导写实尚俗,忽视了诗歌的情感和审美特征.显然,他的诗论与实践之间存有抵牾.但是白居易始终没有直面其诗歌中的这些矛盾,究竟是他的无意识抑或有意为之?从白居易的家庭环境、心态性格及其相关的客观存在等方面来看,其前期诗作中存在的两歧性或许是合于情理的.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是文学与音乐兼善的唐代士大夫,他的古琴诗不仅展现了当时音乐的发展状况,还反映了中唐时期作者先进的文艺思想和复杂的情感流变。由于古琴音乐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白居易的古琴诗折射了他的文学思想与音乐思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念,体现了他从携琴以入世的功利主义思想到抱琴以退隐的超功利主义思想的转变,而这一点也是中唐时期文人思想转变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白居易是一名多产的诗人,其文集《白氏文集》共收录诗文近4000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闲适、感伤、讽谕、杂  相似文献   

15.
王维少年便有积极出世之心,又一生参就佛理,遭诸多打击后生出出世之念。后受南宗禅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亦彼亦此、非彼非此”的“引儒入禅、以禅化儒”之思想模式,并以这种模式来解决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矛盾,而这种模式真能让王维达到“何往而不适”之境界吗?王维既想有儒家的事功作为,又想“空”物“空”心,保持出世之超脱,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理论上他能做到引儒入禅、以禅化儒,可实践上他却永远不能完全做到“何往而不适”。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佛禅思想的个体价值观是:在吸收、融合佛禅思想时,始终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个体生命的适意、任远.表现出的对禅的理解就是:尚禅,却非专一精研,而是融合各种流派的思想,崇佛,却非割裂儒、道思想,而是融儒、佛、道为一体;好禅,却没有放弃生活享受,仍在追求情感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一生,尤其是他的晚年与佛教特别是天台宗、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佛理对其贬逐心态的调整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人生道路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诗人认为儒释相通,弘佛可以济儒,生活中常以统合儒释为己任,身体力行,并体现在山水诗等创作的审美进程中。他的诗艺因此有着新的开拓,达到一种宗教和艺术相互交织的境界。柳宗元统合儒释的精神义脉源之于谢灵运,而他的这一努力又对苏轼等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时间意识,他或感叹历史沧桑的变迁、惶恐时间的流逝,或疑惑上天的旨意、警示世人珍惜今日。白居易诗中浓郁的时间意识缘于诗人际遇的坎坷、中唐的政治背景、多元的思想文化及民族的时间传统。恰因白居易诗歌中时间意识的流动甚或激荡,后人才能从中解读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博大而深沉的爱。  相似文献   

19.
方东树《昭昧詹言》在中唐诸家中为白居易留了一方天地。他开篇即以“白傅”呼之,从其生平遭际来看,他与曾身居高位的白居易有着天然的隔阂。在选评白居易六首写景诗、三首寄赠诗时,他以“文法高妙”“兴象高妙”“用意高妙”作评点,与稍早一点或当时的诗坛大家相比,他有所纠偏,亦有所缺漏,这也是他力图调和唐宋诗之争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大诗人,而且也是一位音乐评论家。若问:“以何为证?”答曰:“以诗为证。”本文试以白居易描写音乐午蹈的诗章为依据,来探讨他的音乐生活、创作活动及其卓越贡献。七弦为益友白居易的一生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且看他,直到古稀之年,仍然陶醉在音乐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