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美术教学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美术教师。“创造”是现代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美术教育即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美术教学并不以培养出少数画家为目的,而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一、“关怀教育”的提出及其要义。关怀这个普通的词,把它和“教育”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它实际上是指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关怀教育”首先要体现人本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宗旨。第二,始终贯穿“爱”这根红线,关怀是爱,而“教育,说到底是爱”。实际上,“关怀教育”最切近教育的本质,或说,“关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4.
肖桂生 《湖南教育》2002,(12):51-51
误区之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的教育。一谈起素质教育,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应试教育”。考试,尤其是高考成了“罪魁祸首”。其实,考试只是一种形式,关键在于怎么考,考什么。既然人的素质有高有低,那就需要一种机制来测评其高低,考试就是测试中的一种。素质教育是离不开考试的,只是考试的形式变化而已。将考试一棍子打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表现,会对教育带来灾难。没有考试或者说没有测评机制,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正确测评,就难以提高。误区之二:素质教育就是没有负担的教育。“减负”不等于不要负担,只是减轻…  相似文献   

5.
以学生为本 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革新》2005,(4):31-31
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新时代中,如何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我们认为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前提,以学生为动力,以培养和造就实用型人才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金龙 《上海教育》2000,(10):29-30
归纳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加以概括,而考察素质教育的全部外延,则明显地看到德育始终被放在首位,于是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抑或可称在德育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应落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也有称“做人”教育,但我们认为前者所表达的含义似乎更确切、更深刻,因为“成人”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点,一种教育过程,故本文用“成人”教育这个概念。)而审视当前德育工程,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了一个薄弱环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实现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大胆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智、  相似文献   

8.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一再强调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倡学生们应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因此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偷快教育”。愉快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课堂上既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注重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二是主体性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主体,他们具有独自的个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学本式”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立足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是学本式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学本式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实施叫“学语文教育”.也叫“学习型”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构建以学法指导为中心线索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是“学语文教育”的成功尝试。因此,学本式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更是一种“有教育的教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本文拟对中学生物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谈几点看法。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  相似文献   

12.
任静波 《职业技术》2006,(16):17-18
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素质教育,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实行“参与式”教学的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在人格、知识和能力三方面的综合素质。一、“参与型”课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参与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主体性、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助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模式多元化.让学生的课堂变得丰富而精彩。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同有的观念.切实做到: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力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基点。  相似文献   

15.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并且也能让学生顺利的应试。我觉得应试不能等同于应试教育。高考现在是对我国学校教育影响最大的考试,高考没有取消,而且在短时问内也应该不会取消,所以不应该把应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而是应该认真领悟素质教育和应试包括高考。如何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应试又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教师 ,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工作中 ,素质教育的方法问题是最直接的内容 ,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整体框架 ,因人而异 ,各展所长。研究素质教育中的方法问题对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人本原理”的运用“人本原理” ,即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而不是不懂事的孩子。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 :“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 ,那么首先应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把人的本身当作教育目的的本身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技校生不论在生理、心理方面 ,还是社会性方面 ,都还…  相似文献   

17.
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归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已呈燎原之势,而反观我们的骨干教师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行素质教育,必须与时代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特点相结合,要找准教育改革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此,我校认真总结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新目标、新阶段,即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现代素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营造现代教育环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三个面向”,其一就是面向现代化,而世界和未来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造就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中…  相似文献   

19.
与同行们一提到“素质教育”,往往就全提到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似乎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是提高了素质,在教育的实践中,素质教育与“面向21世纪的经济、科技竞争”等联系在一起,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质量教育”。以上两点认识是片面的,“素质”的本质是人体的主动性,即以衡量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就基本条件和标志是学生的主体情况是否得到成功体现,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正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和形成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内在要求,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欠缺是有目共睹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师范教育的历史性欠缺——我国的师范教育始终以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丽忽视了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致使师范毕业生未能完成由“学习”到“任教”,由“学生”到“教师”的自然过渡;另一方面,职后训练的现实性欠缺——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任教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拔高使用的。还有的是未受过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他们在职后所接受的是与师范教育完全类似的在职学历补偿教育。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未在“后天补足”。这就自然地提出了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以致形成的重要课题。如何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一课题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以肯定的方式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