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岚 《现代教学》2010,(10):69-69
数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如果教师只是利用题海战术,误以为“熟”才能“生巧”,势必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增加其疲劳度,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集体活动,包括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而这种交流是指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的交流.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也颇为重视交流,但很多时候都是“严刑拷打”或“无病呻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应该是教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思想与观念,主动地进行建构的过程. 师生交流是现代课堂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交流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下是我亲身经历课堂交流片段,成功与失败并存,现在提供给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萍 《教育艺术》2010,(1):78-79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数学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帮助学生在直觉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教师缺乏引导处理数学交流结果的意识和能力,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着“杂乱——无条理,浮浅——深度不够.反思提升——意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数学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帮助学生在直觉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教师缺乏引导处理数学交流结果的意识和能力,交流环节普遍存在着“杂乱——无条理,浮浅——深度不够.反思提升——意识缺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误区与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交流能力是信息社会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能力。现实中存在着学生交流意识淡薄、课堂交流机会匮乏、数学交流能力较低、交流方式单一、交流活动中“走过场”等误区,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培养.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所推崇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笔者认为,要培养孩子的交流能力,首先就得想法打开他们的话闸。营造“家庭式”的交流氛围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张扬个性,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变教导者为伙伴式的服务者,用爱心为学生营造一种心情放松、敢于质疑的“家庭式”交流氛围。当孩子说对了,我们要予以充分肯定;当孩子说错了,我们也要诚恳地说一声“没关系,课堂就是你出错的地方”;当孩子暂时没法说好时,我们要留足敢想敢…  相似文献   

8.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课堂信息交流是在学生已经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二是教师以检查练习为线索,组织学生分组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深化认识,加深理解,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教师应特别注意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交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下面通过几个方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课堂信息交流的几点做法: 1 提出问题 学贵有疑,疑则有进,充分说明了“疑”在学习中的作用.所以,能否顺利地提出问题,是确保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课时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除了采用电化教学、及动手实践等手段外,还要加强“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说。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建构主义学习观把数学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动手实践,总是规定一定的程式进行;让学生自主探索,总是怕学生远离教师设定的轨道;让学生合作交流,总是尽揽对结论有效的信息,一些分组研讨也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只有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状态下,才能不断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面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我觉得每位一线教师都应追求“无”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看”和“做”的活动中增强思考与合作,在“说”和“写”的展示中提升逻辑与表达,培养学生数学交流意识,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助手”的作用呢?我认为,可采取“助学——助探——助理——助测”的教学过程。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再适当地帮助点拨;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教师再适当地帮助引导:让学生先自主归纳,教师再适当地帮助整理:让学生先自主检测.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等,数学教学过程当然也不例外.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6.
祁玉英 《考试周刊》2011,(86):96-96
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是保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会问。巧妙的“提问”,可以使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提问”优化教学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李斌 《辽宁教育》2007,(4):41-44
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形成结论(实验感知,形成猜想——实验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归纳绪论)——实践运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评价体验”的基本流程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改变了学习教学的方式:由“听数学”变为“做数学”;由“看演示”变为“动手操作”;由“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验到发现知识的乐趣。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红梅《从“无声”到“有声”——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培养学生数学语言交流能力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过程.例如,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材、教学媒体(如计算机)的交流等等.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数学语言,用它特定的符号、词汇、句法和成语去交流,去认识世界.”全美数学教师协会(NCTM)发表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中明确地把数学交流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标准指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数学素养的  相似文献   

20.
朱瑛 《辽宁教育》2006,(6):31-34
自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的“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然而,在不经意间,我们感到在学生的“言说”权得到保证,在学生们善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同时,有的对话变了味,走了形。课堂上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师生问答,生问生答,讨论交流,一片“对话”,热热闹闹。但冷静观察却发现,这种“对话”、“热闹”缺少深度,缺少质量。“对话”成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