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王宣)是明朝初期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虽非重臣,然其对明代社会的贡献颇大,主要在于漕运.陈等为了保障漕运的顺利畅通,有效治理了京杭大运河.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华夏境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经济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消除了导致分裂、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斟Xun是早夏禹,启,太康,仲康,少康五帝都,夏篡臣后羿都,夏桀后迁都,在今河孟州。斟Xun可能也是唐,虞教。  相似文献   

3.
1902年由漕运总督陈夔龙创办于清江浦的江北大学堂是清末新政时期江苏官方最早创立的四所高等学堂之一,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为数不多的官办高等学堂之一,1903年江北大学堂更名为江北高等学堂。之后,因漕运总督撤消,津浦铁路的通行,以及学堂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一变而江北初级师范学堂,至民初,则演变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相似文献   

4.
晚唐五代词人李Xun的渔隐词作是《花间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国隐逸文化的一个亮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李Xun的遗世独立、风趣洒然渔隐词的形成原因,以及他为何成渔隐词创作之重心,具体为:李Xun个人独特的身份与经历;他较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他的渔隐词境界高出同时代人的同类作品。  相似文献   

5.
研究明代江南区域赋税问题不可以忽视漕运这个重要因素。在有明一代,漕运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密切相连,它给该地区所造成的影响是至大至深的,重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漕运是我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王朝调运物质的一种重要的运输方式,与陆路运输相比,漕运具有载量大、运输费用低等许多优点,尤其是在长距离运输中,能节省大量费用。明人丘浚日:“陆运以车,水运以舟,皆资乎人力,所运有多寡,所费有繁省,河港机陆运之费省什三四。”①基于此,历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采用这一运输方式。尽管如此,在交通条件比较落后的古代社会里,漕…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修或开凿了一大批漕渠,按照其主要功用可分为用于军队与辎重的输送、农业区的租赋运输和商业运输三类。对于漕运的管理形成了皇帝——权臣决策,地方郡守和军事将领负责执行的机制。在管理机构上,形成了以度支尚书为中心的中央管理机构和以专门职官与地方郡守组成的地方管理机构。此外,还有以大司农为代表的关涉机构协调漕运的管理。因此该时期的漕运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管理体系。由于该时期军事斗争的频繁,使得军事将领对漕运从决策到执行到管理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在一方面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管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漕运高度发展、制度渐趋完备的时期,而对明代漕运贡献最大者当属陈瑄。陈以武将出身,总董漕运三十余年,为第一任漕运总兵官。他在任期间所做的通河、凿渠、运粮、建仓、置舍等工作,奠定了明清漕运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分析了刘邦时期漕运的表现、特点及作用,并把刘邦时期的漕运和西汉后期的漕运从多角度上作了比较,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漕运行程是整个漕事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朝廷着力最大、耗时最长、费资最多的环节,而清代漕运行程中的漕限、水程、土宜诸问题集中地反映清代漕运中的重大问题,即秩序、成本以及漕运与社会的交涉。清廷对于漕运各个环节的期限都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制,漕限不仅维持漕船的有序行进与漕粮抵京,更重要的是保证每年周而复始的漕运秩序,秩序之于王朝的意义在漕运事务中体现无遗;清代漕运无论是江程抑或河程,“险隘处所”在在皆有,由此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漕运的高成本,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资源调配效能,但是其所造成的社会性消耗也是巨大的;而漕船附载“土宜”意在解决漕运人员的生计问题,但客观上引发了漕运人员沿途的商业贸易活动,并将漕运活动推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运河一线的商业链条中,成为沟通南北物质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社会变迁中,国家事务必然与社会发生深度的交涉与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三门峡漕运是我国古代东西漕粮转输的必经要道,历史上也是沟通长安与洛阳这两大都城东西水陆运输干道上的漕运枢纽地段,对于维持定都关中政权的政局稳定以及两京格局均有着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北地区在历史上曾长期是中原王朝的军事中心,三门峡漕运也因此成为朝廷在西北地区发展军事,进行战争,加强边境防务,维护边疆稳定的基础。同时,历代王朝也利用三门峡漕运在灾荒年份赈济灾民、平粜物价,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诸葛玄的记载太简略了,袁晔的《献帝春秋》中关于诸葛玄的记载不但与《三国志》不矛盾,而且还能对其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补充.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确实是袁术所任命的,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在背弃袁术归依刘表后,派人护送诸葛亮等侄子侄女到达荆州,而自己仍留在西城.  相似文献   

12.
萧统《文选序》是研究《文选》选文标准的重要依据,但学界多集中于对“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对其中“文之时义远矣哉”一句大多未加关注,而此句在整个序言中既上承,又下启,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文之时义”中“时义”一词的理解,对于确定《文选》的选文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文选序》全文,考索文、时义、清英,“时义”当指文章美好教化功能之意.再结合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及当时重华采,尚巧似,追求骈俪、声律和文采之美的文学风尚和审美追求,“文之时义”在内涵上可兼指形式上追求艺术之美、内容上注重教化之功  相似文献   

13.
陈澧早年秉承乾嘉考据之学,中年以后治学会通汉宋、以回归孔孟为旨归,力致于通经致用。他的《孝经》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东塾读书记.孝经》及《孝经纪事》两文中,具体表现为《孝经》为道之根源、六艺之总会;《孟子》与《孝经》多所发明;孔子为《孝经》之作者;《孝经郑注》的作者为郑玄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在崇尚佛教的共同社会背景下,陈、隋王朝与智顗的关系是相似的。无论陈朝宣帝、后主还是隋朝文帝、炀帝,对待智顗的态度都没有超出东晋以来形成的帝王与名僧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模式。而智顗对于两朝君臣的态度也大体相同,在遵守沙门律仪的前提下,出于弘法化众目的与世俗王权相周旋。  相似文献   

15.
今人所知的宋代《五臣注文选》中,孟氏本与陈八郎本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两个刻本。这两个本子虽有着显著差别,但是在正文的舛误、注文的舛误及与古抄本的差异等方面皆存在一致性,这说明它们应来源于相同的祖本,而这个祖本极有可能是史料所载最早而今日已经佚失的《五臣注文选》刻本——毋昭裔本。正是这个处于从抄本到刻本转折之际的本子,影响了孟氏本和陈八郎本等后世《五臣注文选》刻本的总体面貌,包括共同舛讹之处。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尽管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过错误,但这磨杀不了他的历史功绩,他为中国革命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毛泽东曾经在党的七大上评论说:"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撤销总书记职务,成为反对派领袖,领导中国"托派"组织运动。他一生五次被捕,监押时间时间在五年以上,在狱中,他为理想和救国而不停抗争,即使在自己的同志对他有很大误解时,仍然坚守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出卖革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为名利所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里,我们主要以第五次被捕为例,来略谈一下这位狱中斗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师道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陈师道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各种文体都有所涉猎,而其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就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陈师道及其诗歌创作、陈师道的词及词论、《后山诗话》作者真伪、陈师道著述的版本流传考等四个方面。对其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将有利于研究者把握现阶段的研究动向,推动陈师道研究进入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唐代李德裕,出身名门显贵之家,历经唐代的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李德裕的为官历程,始终是与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集团和强大的宦官势力斗争相伴相随。在平定边患、整顿内忧方面,立下了显赫功绩。宣宗即位后,李德裕罢相,牛党之徒白敏中、令狐陶、崔铉等掌握朝中大权,将李德裕贬往海南。共同的政治抱负和相同的命运结局,将李德裕和韦执谊两人的感情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在祭祀韦执谊青冢之际,李德裕写下了《祭韦相执谊文》,表达了对韦执谊的无限思念。以李德裕为代表的许多唐代贬官,为海南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在海南岛的后裔问题,也成为一个值得探索的谜团。  相似文献   

19.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对收入《陈寅恪集》的数十篇这类文字进行解读,进而讨论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试图梳理出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0.
六朝是关于宋玉研究的重要时期,自晋至陈,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步走高,论者对他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批评到揄扬的流变过程,并最终在刘勰的大力肯定下奠定了辞赋宗师的地位。随着文人对宋玉的推崇,其形象首次由楚襄王的文学侍从转变为绝世才子,而他所开创的经典文学意象在六朝文人笔下,也客观存在着一个由晋代悲秋到向梁陈女性题材创作集中的现象。导致这种流变产生的深层原因应是文学自觉向纵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