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综合性特征的本质要求。瓯江文化融入丽水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能促进丽水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但目前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文化挖掘不深、开发层次低和市场运作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对瓯江文化与丽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节庆活动市场运作程度、增强对经济的关联带动性,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等措施,以及“瓯江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地域集中式、专题线路式和主题附会式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瓯江文化是丽水涉外旅游的魅力源泉,具有极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丽水涉外旅游尚处于初始阶段,可以从开发丽水旅游英语教材,加大瓯江文化网络宣传力度,提高瓯江旅游文化信息的翻译质量,打造摄影文化交流中心等方面来推动丽水涉外旅游和瓯江文化的融合与开发。  相似文献   

3.
文化养生是一种由文化资源转换而来的养生形态.丽水有着悠久深厚的养生文化积淀,山青水秀的养生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养生”以促进生态休闲旅游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为促进丽水文化养生,应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重视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并重,保持山水特色与促进旅游产品差异化并重,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与营造“文化养生场”并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民间资本主体作用并重.  相似文献   

4.
现代旅游是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开发利用绿谷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丽水旅游的灵魂,能够有效地促进丽水旅游业的发展。丽水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将旅游区的山水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统一规划,要重视名人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与开发,要加强绿谷文化资源的学术研究和普及宣传。  相似文献   

5.
龙泉宝剑、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是“丽水三宝”,是丽水文化的代名词。丽水孕育了无数的民间传说,其中某些与“丽水三宝”有密切联系。透视“丽水三宝”民间传说,可以领略丽水独特的民间文学之魅力,可以很好地把握丽水文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丽水学院对于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在借鉴了国外的优质资源获得先进的文化资源,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的同时,还与瓯江文化进行紧密的有机结合,从而使丽水学院英语人才的培养实现国际化、本土化,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共同价值观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丽水作为发展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人们思想的多元性和差异性逐渐增强。丽水市经过深入讨论和凝练,以“瓯江文化”为本源,在突出地域特征、彰显人文底蕴、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提出“传承淳朴、崇尚生态、共享和谐”的当代丽水人共同价值观。我们应当从内隐的宣传模式、榜样群体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作用等方面入手,拓展当代丽水人共同价值观的弘扬路径。  相似文献   

8.
浙江丽水,是绿色长江上一颗耀眼的“生态明星”。丽水,又称“中国生态第一市”。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绿色是丽水最响亮的品牌。从黄帝文化到汤显祖文化,从百山之祖到美丽畲寨,从南明湖畔到绿谷大道,丽水坚持不懈发展生态农业、理直气壮发展生态工业、大张旗鼓发展生态旅游,有效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为生动现实。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愈加凸显的大背景下,丽水应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多措并举,打响瓯江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首先,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其次,要树立理念,把握关系,明确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向;再次,须明确任务,把握重点,找准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不断涌现的文化反哺现象,使教育者的传统权威受到挑战,知识权威相对弱化,感召权威亟须增强。这要求教育者必须从“制度权威”到“魅力权威”实现教育者权威意识的转换;从“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实现文化传递意识的转换;从“师尊生卑”到“师生平等”,实现师生关系意识上的转变,以建构新型的教育者权威。  相似文献   

11.
丽水旅游开发主题与文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地域脉有自然生态脉,人化脉和水景脉,综合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和地域脉特点等因素的研究,丽水市的旅游开发主题是“以瓯江为轴线,以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辅助开发特色主题公园”,努力创建丽水旅游的“生态、休闲、养生、科考”新形象。旅游开发时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开发前的规划;突出旅游地的化性;大力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体制、区位、化及软环境等原因,丽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坚持“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理清经济发展思路,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建立瓯江经济联盟,降低城市门槛,突破土地瓶颈,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信用建设,吸引人才的进入.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探索出一条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丽水实际的发展道路,实现丽水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认真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傩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其表现形式亦多种多样。概括而言,傩文化的教育价值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一为傩文化的宗教信仰体系;二为傩文化的知识价值再现;三为作为文化消费品的自在教育价值。现代传媒的深刻介入,导致了傩文化的教育价值强化与弱化并存。  相似文献   

14.
湖湘文化哺育了无数千古风流历史人物,尤其是近代以来,湖湘子弟在实践湖湘文化的同时,又以不懈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湖湘文化的内涵。这是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典型。本文以章士钊为例,从湖湘文化对章士钊的影响、章士钊对湖湘文化的认同以及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湖湘文化与章士钊的关系,试图说明近现代湖湘子弟,既是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其新境界的创造者,他们与湖湘文化之间是一种"反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汉水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域文化,以及现阶段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水文化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已发生了变迁,但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文化成分和文化认同。汉水文化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与融合中,既有进步的、上升的文化转型,也出现了退步的、下降的不和谐的亚文化,但这些层面的文化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融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及其修养需要不断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才能扎深其根系、厚实其底蕴。各种类型的区域文化中即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五台山文化中所彰显的悲智精神如果经过深入挖掘与现代转换,或许可以“顺手拈来”而成为对当地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具有地方特色价值资源,进而增加教育的“亲和力”并凸显出自身特有的文化个性,使区域文化在另一个层面有效发挥出道德教育的潜力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消亡之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四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合称东方。东亚是东方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东方。东亚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发源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和珠江流域;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南亚文化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印度的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都是外来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是印度的特色。西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欧的文艺复兴得力于阿拉伯文转译的古代希腊著作。西方文化包括西欧和北美,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500年间,西方文化发生了改换人间的突变。以上四种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人群活动范围的扩大,聚合成覆盖全球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19.
丽水区域文化特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戬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3):39-40,48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方长期地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方向。从丽水的地理环境和与周边文化关系的角度来概述丽水的区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