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博饼,是福建厦门三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本文从数学的角度,用古典概率和独立性的理论计算各个奖项中奖的概率、哪个奖最难中以及什么奖都拿不到的概率,并分析奖项设置的合理性助.  相似文献   

2.
博饼是闽南一带过中秋的独特风俗,属于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体育竞技,厦门市相关单位近年来每年都联合举办“中秋博饼节”,但“中秋博饼节”的时效性很强,参与度有限。要把民俗文化从口口相传的层面提升到物化的层面,其价值才能得到量化,传播速度才能加快。通过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成为可以创造价值的物品或形式,是使其价值能得到量化并创造产品高附加值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徐掌"擦大钹"因其恢宏的气势、壮观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声响的本体特征而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彝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擦大钹"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对掌握与传承"擦大钹"的传承人及群体的关注,应是保护与传承这一舞蹈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流传于山西临汾地区浮山县的架子鼓为研究对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对"架子鼓"的历史源流、生存现状与发展、新时期面临的困境、保护与传承进行了思考,以期对"架子鼓"的研究,保护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淀了其族群长期的生存智慧,并予以民族个体或群体持续的形塑与滋养。然而,在文化"众神狂欢"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与抉择。以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为例,探析了其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原因,并藉此提出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6.
韦嘉 《贵州教育》2014,(11):15-19
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族"转场舞"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群众基础实在,其文化形态也有较完整的保留,该舞进校园既合理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完善和提高了地方美育的教学水平,为贵州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使西藏成为重要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定位,同时提出"将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本文在研究西藏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辽西高跷秧歌"为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入手,对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出了设想,对适合于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得出高校作为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载体,其合理有效的开设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语言不仅是人们用来相互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用来体现一个族群的民族性的重要依据。因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科学的传承与保护,民、汉双语教育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本文认为,双语教育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不但具有原真性意义,而且还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族际交流的语言条件。无论是在实现多民族语言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还是在构建"美美与共"的族际文化共享社会环境等方面,双语教育都在发挥着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人们已经意识到方言消失对地方文化流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方言与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方言是"口头非遗"的载体,"口头非遗"也成为方言的自然栖息地,以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切入口来保护与传承方言不失为一种新方法与新途径,从而使地方文化与方言获得传承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文化艺术成就,其惟一的不可再创造性,以及历史事件和过程的客观见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立"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的理念,坚持保护与创新,才能使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论闽粤赣烧塔民俗的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秋烧塔民俗主要分布在闽粤赣地区。烧塔是中秋祭祀礼仪的组成部分,寄托着中秋月圆人团圆的期盼,折射出传统农业社会中拜火的历史文化痕迹,能起到人际娱乐与交流沟通的作用。烧塔民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鲜活的集体记忆,具有当代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0月29日,由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同举办的"首届羌族文化论坛"在阿坝师专异地复课点郫县古城校区举行.与会代表就羌族释比文化、羌族萨朗文化、羌族民歌的传承及变异、羌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羌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民歌,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民歌的艺术特征。因此,确立区域文化空间,发挥民众主体和传承人核心作用对其进行"活态"保护是关键。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应利用地域文化空间,进行活态传承保护;发挥苗族主体作用,有效利用资源传承;重视传承核心主体,疏通传承保护渠道;施行多样保护措施,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传统草原文化保护与草原旅游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旅游业发展和草原文化保护存在互动关系,传统草原文化能否合理开发和保护传承关系到草原旅游业能否持续地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而草原旅游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为急剧变迁背景下的传统草原文化保护提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好了则相得益彰,协调不好则可能两败俱伤。因此要把握好旅游开发的"度"的问题,寻求民族旅游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间的最佳平衡点,使民族旅游既能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反哺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中秋是一个重要的中国民俗节日,且地域不同、庆祝的方式也不同。泽州中秋制作月饼、"送十五"、探望外婆、祭祖拜月和赏月庙会等习俗极具地方自然地理特色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凸显了远古崇拜、祭祀文化与传统民族心理对节俗的影响,对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传承中秋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缘由,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原因。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精髓,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18.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人们在关注地震灾区的同时,也加快了对羌绣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并取得不错成效。但是,人们对羌绣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上往往局限于历史沿革、刺绣技法以及羌绣商品市场化等方面的归纳和总结,却很少对羌绣作为艺术创作的本质特征进行探讨。文章从对这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对羌绣的传承与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科举作为地方旧志风俗卷的重要考察对象,出现在风俗概述与"岁时"条目中,反映出官方对地方科举风气的重视及科举对民俗社会的影响.以福建为例,其旧志存录有上元"延师礼"、二月初三"文昌诞"、暮春"光斋"(浴沂会)、七夕魁星诞、中秋博饼等科举"岁时"民俗类项,形成了独特的仪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呈现了崇儒重教的地域文化、乐群好礼的伦理关系.方志对科举民俗的书写,除实录外,还有去浇漓之习,敦仁让之风的用意.  相似文献   

20.
中秋节俗主题及其戏曲演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秋节起源于月亮神崇拜.人们将圆月看作团圆之神、姻缘之神、青春之神、吉祥之神.汉代后出现"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嫦娥后来成为中秋的节日偶像.关汉卿<望江亭>塑造了一位多情而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中秋夜的"智取"有"摸秋"节俗和民俗原型的渗透;洪升<长生殿>李、杨两人中秋"重圆",表达的是中秋团圆的节日主题.中秋剧发端于中秋节,中秋剧又以艺术的、感人的形式,对传承节日文化传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