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民族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丈明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更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生存方式和正确的生存意识.文章分析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急迫性,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师范院校尤其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师范院校培养的大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这批人缺乏爱国热情,必将造成恶性循环,危及社会、国家和民族的生存。本文通过对目前师范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师范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和实施的重大策略,不仅需要经济、技术、伦理道德的支持,尤其需要教育的直接支持,因此教育在支持生态安全建设战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生态教育和道德教育构成为生态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构建生态安全建设体系应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与爱国主义已成为目前中国学术界一个极富讨论和争议的的重要话语.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呈现出了全球化意识与民族国家意识的统一、爱国主义与对外开放的统一和爱国主义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统一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呼唤生态伦理教育。首先从生态的定义出发,提出生态伦理和生态伦理教育的含义。接下来从生态伦理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需要两方面论证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最后,从生态旅游的以自然环境为基础、教育性、可持续性三个核心特征论证生态旅游有利于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小学如何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和新发展的需要,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已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作为由教育部、团中央、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在推进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秉持“生态育德”的理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培养学生在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和谐相处中,涵养健全人格,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收获了一些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首要渠道和有力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从小就逐步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思想教育的主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突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已引起多数历史教师的重视。广大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和历史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突出的是,如何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全面发掘历史教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授历史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城乡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影视界、学术界对传统的历史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师生思想极为活跃,全国各个阶层对民族历史的反思颇为强烈的形势下,坚定地、有效地用民族辉煌的历史教育下一代,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如何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对青少年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生命教育目前处于探索期,应当及时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之中。建立适应生态文明新形势需要的更具时代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加强生命教育,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要求,因此,本研究采取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调查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民族地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生态教育列为主要工作.并推行了一系列环境教育计划,将1990—1999年作为“环境教育十年”。  相似文献   

12.
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已全面开展起了国防教育,明确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防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客观需要;更是振奋青年学子的民族精神与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保证。探析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将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重点对待的问题之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环境污染开始影响到人们生活和生存,因此,加强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的意识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作内容。教育是渗透生态保护意识的最好平台,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行动与思想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的意义,同时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分析生态教育如何在大学生中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能适应不能抗拒。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又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构成重大挑战。我们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被侵蚀,民族国家意识、国家安全和民族责任意识等被弱化的危险,爱国主义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有新的要求,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德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5.
申锋 《宜春学院学报》2013,(10):42-44,71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部分,生态幸福观的提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有其内在依据。基于对人的能动性与有限性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人"观念膨胀和"科技至上"观念盛行的现实,提倡生态幸福观已刻不容缓。坚持生态幸福观,本质上就是坚持系统的、整体的、共生互动的、面向未来的幸福观。加强生态幸福观教育,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毋庸置疑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需要,二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7.
陆华 《江苏高教》2012,(4):106-107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价值上达成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在国防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培养因子,大力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已成为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其最基本的精神核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精神支柱。单纯的对于历史这一课程的教学而言,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其亘古不变的话题。本文主要对怎样利用历史教育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应对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现阶段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大环境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脱节的现象;爱国主义教育忽视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特殊性;形式化问题突出,实效性差。针对这些问题有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包括: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开展世界公民教育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隐性教育手段等。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