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在《蒙古秘史》中经常出现“桑昆”这个名词,它给人的印象好象是个人名,其实不然。对于这个名词,史书上的写法很不一致。在《蒙古秘史》中是为“桑昆”,而在《圣武亲征录》中则作“鲜昆”。仅以《元史》而言,就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卷一《太祖本纪》作“翔昆”,卷一百二十《术赤台传》作“鲜昆”,卷一百九十三《伯八儿传》作“先髡”。《术赤台传》与《圣武亲征录》,写法相同。一个名词,就有桑昆、鲜昆、翔昆、先髡等四种写法,并用了桑、昆、鲜、翔、先、髡六个字。  相似文献   

2.
左手哲学,右手文学,在亲子的钢琴上,弹奏出一曲和谐柔美、爱女心经的小调,这就是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新近推出的《宝贝,宝儿》大作。一向喜欢周国平那种深沉致远的哲理写法,谈人生谈婚姻谈女人谈生死,他都有一套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家庭是社会的小小细胞,为人父母是家庭发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岁月珍藏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4,(10):F0002-F0002
作者简介 韩石山,1947年生,山西临猗县人。1965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多年。1984年调入山西省作家协会,曾任省作协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出版有《徐志摩传》《李健吾传》《民国文人风骨》及自传《装模作样——浪迹文坛三十年》等著作30余部。  相似文献   

4.
在已经逝去的二十世纪,历史的转折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断裂,旧文明整体框架的崩塌和新文艺思潮的吸收建设,为每个文学大师提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中,每个文学大师都是典型的文化复合体。徐志摩始终置身于这个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志摩是一个多种文化冲撞而融合的“人”。在骆寒超教授的《论现代吴越诗人的文化基因及创作格局》一文中,已经将徐志摩置于吴越文化环境中进行考察,徐志摩身上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徐志摩与故乡心灵的联接应该进入我们考察研究的范围。本文尝试着进入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寻求他对故乡丝丝缕缕的感情痕迹。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之一,为文学批评与文艺理论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努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写过一些作家论,徐志摩是其中之一。文章以《徐志摩论》为基础,着重从阶级定位、思想评判和审美分析三个维度,分析了茅盾评说徐志摩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给予茅盾作家论以一个新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一、整体把握1.教材解读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历史的进程做了忠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总结,表达了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的独到见解,是一部既具史学价值又具文学价值的著作。本专题四篇文章,有专传,有合传,有类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历史散文。在人物描写上,它们既有其共性,也有差异,因为传记的类型不同,所以在构思和写法上也就有了变化。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为自  相似文献   

7.
《列女传》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创作的一部全以女性作为传主的女性类传,全书记载了上古至汉代约百余名知名女性的事迹。作为我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妇女类传,《列女传》不仅对后代史书设妇女类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女性描写方面积累了初步的艺术经验,为后世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再别康桥》写作时间的确认《教师教学用书》上说,写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临到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种。1.根据赵遐秋先生的《徐志摩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06页)载:“他在1923年发表过《康桥,再会吧》。…  相似文献   

9.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历时数百年方始诞生。这一现象昭示任何一位有成就的作家,任何一部(或一首)有成就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哺育。古代作家借鉴学习前人繁荣了我国古代文化,也为我们今天如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的康桥诗包括在剑桥读书时的作品,也包括对剑桥自然景观的描绘,具有很多的共性,那就是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言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康桥诗的典型代表,研究《再别康桥》的艺术性与文学性,可以对康桥诗有一整体的把握。本文以《再别康桥》为例,来研究康桥诗的艺术魅力与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出现于清初的长达百回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当时曾广泛传播,甚至传到日本。三十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标点本,徐志摩作序,称誉它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中国“五名内的一部大小说”。但是,当代的学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却大多数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醒世姻缘传》以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结构全书,因此,有的论者径直以宣扬因果迷信作为它的基本思想,得出这部作品思想是腐朽落后的结论。为了正确地分析、评价《醒世姻缘传》,就必须对中国文学中的因果报应,以及因果报应在这部小说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历史的美学的分析,从而避免一见到作品中有因果报应,就否定它的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新月诗派作为现代中国新诗的一个流派,对新诗的艺术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因而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煞的。作为新月诗派典型诗人的徐志摩,其对新诗的探索和创造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一、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按徐志摩发起成立的本意是想在艺术界或政治思想界开辟新路,因而它是一个有一定文化倾向的重要文学团体,最初以《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为园地。1925年,徐志摩授编晨报副刊,开辟了《诗镌》专栏,新月社作家就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活动。ITh年春夏,留美回国的闻一多与徐志摩共同耕耘《诗…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读者常常被那优美的文辞与意境以及凄美的离愁别绪所打动。然而如果细细品读,我们就会发现,徐志摩的分别不仅是与康桥的分别,更有对过去美好理想的分别。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应创作于1928年(另一说为1920年,但本诗完美地体现了闻一多格律诗创作的“三美”主张,而“三美”主张是闻一多1923年在新月社时提出的,故不取此说)。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  相似文献   

14.
《左传》以它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多方面借鉴了《左传》的艺术成就,从叙事学角度看,《左传》对《史记》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叙事主体意识、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词话》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礼俗的状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人生礼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主要探讨该小说与明清山东的寿诞礼俗,分别对诞生礼俗和庆寿礼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对《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的明清山东人生礼俗的社会、文化及文学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背景搜索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翻译的作品有30余部,主要为法国文学家作品。其中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  相似文献   

17.
马志伦 《学语文》2012,(3):23-24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他记事类文章中的精品。全文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写法类似;又以左光斗和史可法师生之间的互衬,凸显人物的光辉形象,这又和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写法相仿。  相似文献   

18.
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同名散文有二,一篇载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现代评论》第二卷第三十期(原名《斐伦翠山居闲话》,后收入散文集《巴黎的麟爪》,改题名为《翡冷翠山居闲话》);另一篇则载于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晨报副刊·文学旬刊》第七九号。以往徐志摩著作集仅收入前一篇,后一篇则未收入。例如一九八三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徐志摩全集》,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志摩选集》(邵华强、应国靖编),香港文化图书公司出版《徐志摩全集》等都是如此。台北时报书系《徐志摩诗文补遗》(梁锡华编,一九八○年版)也没有收集后者。不少徐志摩年表,虽然也写出发表这两篇散文的刊物和日期,但并未指出其不同。有的甚至认为是同一篇。例如前述的《选集》第三二二页明确指出:《翡冷翠山居闲话》原载于一九二五年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淮南联大濮思明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我国20年代中期诗坛上一位颇负盛名的诗人,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封建工商业家庭,父亲是地方上的商会会长,很有财势,又喜交名流,所以幼小的志摩很早便受到了...  相似文献   

20.
欧阳溥存《中国文学史纲》初版于1930年。他认为文学史“组织之要素固存夫集部”,但“不能置经、子、史于不谈”,在同时代的文学史中,以秉持中道见长,形成从中国文学传统理解传统中国文学的学术个性。在写法上有述有作,述作并重,在内容上重视“私德”培育,可圈可点处不少,至今仍值得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