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知识是对德育本质和青少年品德教育的认识以及学校德育经验的描述.德育观念是德育知识积淀的结果,主要包括主体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教育、情境德育和整体育人等.德育智慧则是德育知识与能力素养的一种综合反映,涉及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三方面.德育知识、观念和智慧共同构成现代教师的德育素养,而德育素养是教师或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外部因素。德育目标和德育制度的制定、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德育素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管理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外部因素.德育目标和德育制度的制定、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的创新、教师德育素养和育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目标、创新德育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德育素质、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教师的德育智慧表现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智慧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不仅体现教师道德教育的能力,而且是教师道德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是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需要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回归德育实践。德育实践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论述了增强德育实效的前提是德育实践队伍、制度建设,增强德育实效的推动力是德育课题研究,增强德育实效的重点是德育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建设德育基地保障德育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7.
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仁爱诚信、崇义重德的德育内容;因材施教、重体悟轻灌输的德育方法;注重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德育观念等。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儒家道德教育的智慧以创新高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研讨课题。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是影响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高校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因素,是其专业伦理发展的根本要求。德育专业素养内容包括德育专业观念、德育专业能力、德育专业智慧。提升辅导员德育专业素养需增强从业幸福感,培养志业精神;弘扬优秀群体文化,陶冶文化品格;开展德育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职校学生道德问题调查及德育误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误区,如重规范传授、轻主体需求,重解决问题、轻日常教育,重技能教育、轻人文教育,重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轻德育素质培养,由此导致德育的低效甚至无效。本文从调查职校生的道德现状入手,分析了上述误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走出误区,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教师实践智慧的应然样态包括先进的德育教学理念、强烈的教师职业认同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夯实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引导德育教师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构建生命化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应然样态下德育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重要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从本质上分析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没有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家庭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就需要父母从观念、教育素养、教育原则等方面进行积极改进,从而确立家庭德育的支点——孝敬。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课程是由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教师人格魅力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政治理论与哲学理论的传授;隐性德育课程则主要是将这些理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或政治观念,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然而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的失效性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在对显性德育课程考察的同时,隐性德育课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要素,大致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中包含的隐性德育课程、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与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从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以及大学责任、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有必要,同时也是高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综合考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影响师范生道德发展的因素有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和专业认同、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班级文化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需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改革已有的课程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有效的思想品德评价方式,多方举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入职后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中职校德育教师应在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探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近年来基于信息化理念的德育课程教学不断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中职校德育教师开始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德育课上的应用,但同时也出现注重形式、忽视实效、盲目模仿的现象,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是亟须解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地方高校德育课程实施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重意识形态教育、轻公民教育,重谋生教育、轻人文教育.考察其原因,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的变迁和我国传统研究过于理性化所致.为地方高校德育课程解困,德育课程必须实现从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必须实现从有利于教向有利于学转变,必须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西部地方高校尤其要融入地方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杜庆梅 《文教资料》2011,(19):156-157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一些政治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看做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教学就是为了应试,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发挥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还原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本色,提高思品课的德育实效。那么,如何提高思品课的德育实效呢?本文作者认为:一是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目前教师教育政策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上对教师的德育专业化维度关注严重缺失,极大制约了德育实效及整体教育品质的提高。立足校本研究,建立有效的教师德育工作培训、监督、评价机制,加强教师德育常规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积极探索教师德育专业化发展途径,是增强教师的德育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始终包含着对德育功能的关注,通识教育与高校德育具有相通相融之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是实现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然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师资队伍总体水平、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了通识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其前提就是要寻求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之路,即提高对通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不能厚古薄今、厚西薄中;优化课程体系,但不能重通识轻思政;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其次,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再者,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坚持学校、社会与家庭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