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月宝鉴》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乃因之。”红学界根据这条畸批从二十年代起就研究《风月宝鉴》,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风月宝鉴》“竟是以薛家为主线的”①,有的认为“我们能够确定王熙凤是雪芹旧作《风月宝鉴》的第一女主角的话”,那么,贾琏“只有他才适合担任原《风月宝鉴》第一男主角”,②可见至今谁也没有研究出《风月宝鉴》的真面目。有的论者干脆否定它作为《红楼梦》初稿的存在,认为“雪芹曾有一本名叫《风月宝鉴》的书,乃是他弟弟棠村写的序”,所以“‘序’就是这本《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自有它的寓意,从对《风月宝鉴》的释名中探求其深层意蕴。对《风月宝鉴》的释读,要从反面去看,它体现了作者的色空观,是对纯真爱情的歌颂,是作者对"真情"在现实社会中的悲惨遭遇的控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自有它的寓意,从对《风月宝鉴》的释名中探求其深层意蕴。对《风月宝鉴》的释读,要从反面去看,它体现了作者的色空观,是对纯真爱情的歌颂,是作者对真情在现实社会中的悲惨遭遇的控诉。  相似文献   

4.
贾瑞和"风月宝鉴"的研究存在一些误区:把贾瑞当作淫荡的反面人物,以此作为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并据此推断曹雪芹旧作《风月宝鉴》是批判肉欲的诲淫小说。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把贾瑞这个人物内涵的丰富性充分揭示出来,因而无法把握贾瑞和"风月宝鉴"对《红楼梦》全书人物的象征意义。贾瑞和风月宝鉴对书中人物的象征意义在于:《红楼梦》中人物的生命形态都如同贾瑞和"风月宝鉴"处于两极悖反的矛盾状态,并最终转向某一极端,必然走向悲剧的结局。这从小说主要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和贾宝玉两极悖反的生命形态和悲剧结局中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5.
正反悖谬风月镜——《红楼梦》对一种文化困境的意识与隐喻梅向东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实际上只在第十二回出现过一次,而就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第一回)即把它作为总领全书的题目,足见风月宝鉴在《红楼梦》中已大有深意。甲戌本“凡例”在谈及《石头...  相似文献   

6.
一、前二十八回风月笔墨的删改众所周知,《红楼梦》非一次成书,而是作者“披阅十载,增侧五次”的结果,有一个不断删改、润色的过程,并且最后也没有完全修订好。在这一增删过程中,由《风月宝鉴》到《红楼梦》无疑是成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删改①,把一部主旨为“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作品改写成了一部主旨为“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的艺术瑰宝。《红楼梦》到底从《风月宝鉴》承继了多少东西,或者更具体地说,《红楼梦》哪些部分较多地搬用了《风月宝鉴》的内容呢?种种证据表明,二十八回是《红楼梦》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前二十八…  相似文献   

7.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是由《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题目改变过来的。,它本是《风月宝鉴》故事高潮 ,原来在《赏中秋》回之后位置上 ,是《风月宝鉴》大宝玉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故事。它的本义乃是描写贾敬和儿媳妇秦氏爬灰被宝玉发觉而秦氏羞愤难当独上天香楼自缢身亡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由《风月宝鉴》和《石头记》两部小说合成。曹雪芹把《风月宝鉴》和《石头记》合成一书后,无论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还是主题上,都超越了这两部小说,也超越了之前的人情小说。《红楼梦》继承了《金瓶梅》以来人情小说取材于现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并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人物形象"正邪两赋",丰满、真实。并通过小说中那么多可敬可爱人们的毁灭的悲剧,传达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爬灰”“养叔”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爬灰的爬灰,养小故子的养小放子”,原是《风月宝鉴》的“通部大纲”,喻指贾敬、宝玉与秦可卿淫乱导致天香楼悲剧,表现“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后来,随着创作主题的改变,《石头记》形成“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的情节格局,《宝鉴》的中心故事变为从属于宝黛主线的重要辅助故事,“爬灰”的主子由原来的贾涟“家兄”替代贾敬,“养叔”情节变为宝玉与袭人的主仆淫乱,表现“离合悲欢炎凉世态”主题。人物关系由此形成大对调,说明《石头》是在《宝鉴》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而《宝鉴》天香楼故事改头换面,疑点重重地存在于80回《红楼梦》今本,除反映曹雪芹对家世反复进行不同层次的艺术观照,使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脱胎换骨地再创造,还能成为《红楼梦》作者争讼的一方佐证:不仅证明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而且本书是他在自己的创作稿《风月宝鉴》基础上,多次修改,而形成《宝鉴》《石头》、《红楼》的演变事实。  相似文献   

10.
章新华 《高中生》2010,(28):16-17
一部《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单说其命名的艺术,就叫人回味无穷。先就书名来说,原名《石头记》是自譬所记石头之事,《风月宝鉴》则戒妄动风月之情,《情僧录》指  相似文献   

11.
空空道人是明末靖江王朱亨嘉的王子朱若极,即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吴玉峰为明末宗室、曹寅的幕僚朱赤霞。朱赤霞通过石涛的一幅《对牛弹琴图》试探曹寅后,将《风月宝鉴》交给曹寅。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仔细研读过侯方域的《壮悔堂集》。《桃花扇》中诸多情节就直接源自《壮悔堂集》,依据《壮悔堂集》剧作家进行了加工点染和艺术创造;《壮悔堂集》还在思想倾向和情感表达等方面影响了《桃花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创作心理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体验,现世中的人生缺失感构成了创作的缺乏性动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传奇佳作《桃花扇》,浸满了悲凉哀伤的情绪,这正是出自孔尚任本人儒家理想的幻灭和难以解脱的兴亡感慨。本文试从《桃花扇》的结局安排入手,结合孔尚任儒家理想由追求到冷漠直至幻灭的心理历程,分析《桃花扇》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4.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陈频 《襄樊学院学报》2014,(6):23-25,60
为什么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十月革命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原因在于:(1)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3)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论。十月革命以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争论、甄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作为传奇名剧,思想和艺术兼胜,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普及传播和开展研究之用,20世纪至今,《桃花扇》有了多种整理本和影印本。其中,整理本主要包括《桃花扇》的最早注本《详注桃花扇传奇》、《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和《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本等;影印本主要包括《古本戏曲丛刊》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等。这些整理本和影印本对《桃花扇》的流传和接受做出了贡献。但遗憾的是,它们也各自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主要是文字错误、体例不善和注释欠妥。  相似文献   

17.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18.
《桃花扇》一剧,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意味,剧中侯方域和李香君以爱情破灭、双双入道作结。本文从爱情主体的可审美性、爱情悲剧得以呈现的外部环境、爱情以悲剧作结的能量释放三个方面,分析侯、李爱情悲剧的审美价值,以期更深层次地挖掘《桃花扇》的悲剧内涵,展现作者的悲剧情结。  相似文献   

19.
自《桃花扇》问世以来,清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无不为之倾倒。对于清代文人群体而言,他们对于《桃花扇》的文学接受,集中显现在对李香君这一人物形象的认同和肯定上。以咏剧诗和题画诗为代表,清代文人群体不仅歌颂和赞美了李香君的美貌,还由衷地赞颂其忠烈表现和高风亮节。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来,随着小说的繁盛,小说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方式。许多戏曲名著被改编为小说进行传播。《桃花扇》成为小说传播的对象,被改编为平话小说、演义小说和报刊连载历史小说等传播形态。小说传播丰富了《桃花扇》题材故事的艺术样式,使《桃花扇》故事进一步从文人群体走向民间。平话小说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桃花扇”故事的结尾,将悲剧意味消融于世俗中;历史演义小说的介入强化了“桃花扇”故事的史诗品格,增强了其忠君爱国的普泛思想;现代历史小说丰富了《桃花扇》故事的历史叙事,强化了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