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重庆师专学报》2012,(6):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及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重庆师专学报》2011,(2):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4.
《重庆师专学报》2012,(5):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重庆师专学报》2012,(1):F0003-F0003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6.
《重庆师专学报》2012,(3):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7.
《重庆师专学报》2012,(2):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重庆师专学报》2014,(4):F0003-F0003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重庆师专学报》2011,(3):F0002-F0002
以“炎黄”为代表的“三皇五帝”古史体系是先秦和秦汉时期古人编制的中国远古历史.然而其真实性、与中国远古史的吻合程度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顾恺 《中学物理》2012,(7):13-14
古人云"史能明志",常看历史会给人增加思考的欲望,会寻那历史的轨迹去思索一些现在的社会现象,也同时会给人许多的启示.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这里说的五帝时代,指的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所记载的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生活的时代。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从汉代到今天一直备受人们重视。西汉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南宋罗泌的《路史》,是中国封建时代五帝时代研究的重要成果。20世纪初,中国史学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对中国封建时代的五帝研究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层累的古史观",认为司马迁所记载的这段历史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是商周到秦汉时期的学者如积薪般累积起来的,是伪造的,不可靠的。"古史辨派"打破了人们对五帝时代历史的传统认识,在废墟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开始了艰难的五帝史重建工作,至今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在这一百年里,五帝史研究在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环境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为科学的五帝史系统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是马克思用以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方法论,同时也是科学把握和深刻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思想的理论枢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探讨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敲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大门的最有力的叩击。首先,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深入考察人类社会结构和系统描述社会历史进程的"切入点",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础和新的出发点;其次,社会分工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特有"视角",并借此科学地预见了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更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最后,社会分工是马克思考察现实的人的发展历程的基本方法论"支点",并找到了一条消灭异化和私有制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路——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3.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嗥、炎帝、黄帝、少嗥、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却能反映原始社会氏族和部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焚巾曲》是流传于黔东南巴拉河两岸的丧葬风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本性或生命形式。这种本性或生命形式是由时间、空间与方式完美融合而成的。即某一族群在某一历史时期依据生境而构建的族群文化方式,但其本性与生命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发展历程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原生态文化"是被设想出来的,是"被原生态"的,是"想象的原生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6.
几千年来,我国流传着“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喻古史的悠久。到20世纪40年代初,史学家又提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它虽是原始社会的最后一段,但涉及到人类起源、古代氏族、明起源等问题,很有研究和辨别的必要。这也是在传说时代研究中必须探讨的理论或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文教育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它拥有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华人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非华人族群的"汉语热"日趋增温。但"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源流"的教育政策,导致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陷入困境。华人族群的华文教育向本土化转型、非华人族群出于商业价值形成的"汉语热"这两种形态并存,是马来西亚近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砚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的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题材方面的资源优势,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精神,以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科记述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程,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习史明智",学习历史可以增进学生的历史智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对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有感触,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深思。下面就我对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和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