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作家声音     
正●莫言称自己的文学梦依然强烈日前,莫言带着他的长篇小说系列最新版亮相北京,莫言说:"尽管这几年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作了很多演讲,但我对文学的梦想依然强烈,一直在做着写经典文学作品的准备。"据莫言介绍,他一直在搜集材料,并到一些地方做了调查和采访。"我正在写新小说,新作品会跟我发表过的所有作品有一种内在联系,因为我自始至终没有改变。但  相似文献   

2.
据中新社消息,"我作为一个切实可靠的北师大校友,向另一个比较切实可靠的北师大校友获奖表示祝贺。"著名作家苏童10日在母校的首场演讲如此开场,让在场学生捧腹大笑。"切实可靠"是指苏童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这里度过本科四年;而莫言1991年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远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获得母校师生的追捧,也点燃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学梦。"莫言及北师大校友作家文学周"各项活动如火如荼,苏童的返校日专场讲座,100多人的会场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好消息传回祖国的时候,熟悉的人们纷纷向童庆炳先生表示祝贺,祝贺他的学生为中国人圆了诺贝尔文学梦。1988年秋,童庆炳先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总导师之一并讲授"创作美学"课程,在座的学生中就有莫言,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超越故乡》也是在童庆炳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个作家班里,还有刘震云、余华、毕淑敏、迟子  相似文献   

4.
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文学界、影视界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由此,莫言也从一位"有限度"的作家成为众人瞩目的"文化英雄"。在这股"莫言热"的背后,需要冷静地思考:莫言的成功不单单是因为其获得了诺奖。莫言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的文学审美判断力,悲悯的人间情怀,以及非凡的创作个性让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基于此,主要对莫言作品中的美学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对表现力、作家审美判断力以及评奖制定进行分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完成对文学审美价值判断尺度的探索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王祖远 《家长》2015,(3):16-17
我心里并不内疚,因为我觉得那样做不是帮女儿,而是误了女儿。有女儿的时候,我已经27岁。对于想走文学道路的人来说年龄也不算太大,但人家莫言、苏童这个年龄已然大名鼎鼎,而我却连主攻方向是小说还是散文都没有确定,于是就开始盘算自己的"后路"——寄希望于女儿来实现她父亲无望实现的文学梦。所幸当时我已知道"启蒙"一词的意思及其重要性,在买自己所需的书时,也为女儿买了许多适合她  相似文献   

6.
2012年,当媒体发出莫言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以下简称诺奖)的消息后,国内关于莫言及其作品的议论热潮持续高涨,形成一股"莫言热"。莫言无疑成了2012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莫言和"莫言热"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祖籍浙江龙泉,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2012,(23):8-10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莫言热",其作品入选中学生教材也很快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消息传出,引来一片热议。反对方认为此种做法太功利,莫言作品不适合中学生年龄层,甚至有人担心标准化教学会"害"了莫言。当然,也有不少声音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此举既可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对此,你怎么看?本期热点话题,我们请来上海工商信息学校"青藤"文学社的同学一起来聊聊"莫言热",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热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8.
曹刚 《安康学院学报》2013,25(2):43-45,60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文学创作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莫言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在他的小说中鲜明体现出了一种"田野"意识。这种"田野"意识不仅表现在"说书人"立场的确立上,也体现在"田野"的独特空间特征上;莫言小说的另一特征在于向读者展示人性当中的"朦胧"地带。这两方面的努力成为了莫言在世界文坛上获得相应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莫言畅谈创作中的创新与守旧日前,莫言受邀参加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莫言在开幕式上从文学的角度,向上千名与会者谈起了他心中的创新与守旧。莫言谦称自己是一个"有很多梦想"的小作家,并且这些梦想都还和创新有关。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莫言说,他想表达的文学角度的"创新与守旧"有两个方面。莫言认为,首先文学创作领域的创新,一般都是在基层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当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几乎所有影视、平面、网络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形成了"莫言热"的媒体化效应。在这一连串的效应链条中,文学作品突破其本身的价值,通过媒介这层外衣的包装加工,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莫言小说改编的剧本、莫言小说的人物分析、莫言本人的人格魅力都成为媒介评论报道的突破口。莫言极大的媒体价值表现在各媒介单位通过与莫言相关的节目或版面提高收视率、阅读量、点击率,并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进行深度挖掘,跟踪、深刻阐述,从而最终形成各自逐利的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11.
乔杰 《成才之路》2012,(32):34-34
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莫言获奖,直接的结果是,莫言的书火了,中国文学热了。有趣的是,就在莫言获奖前一天,仍有评论家说中国十年内本土作家将无人问鼎诺奖。但预言毕竟是预言,噱头毕竟是噱头,莫言获奖那是真实的。那么,莫言获奖,带给作文教学最大的思考是什么?我的认识是:"真实是一种力量。"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农民出身,从贫瘠的黄土地上走出的,骨子里带着"野孩子"气息的杰出作家。《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是他的长篇代表作,所有这些,结合起来又是"作家的自传"。  相似文献   

12.
正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引发"莫言热",媒体连篇累牍进行报道,有关高中语文教材将增收莫言小说的消息被披露后也立即引起热议。虽然语文教材收入当代作家的作品非自今日始,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中早就收入了史铁生、余华等人的作品,但这一次,紧急开会确定等细节给人轻率之感,也落下急功近利之讥。  相似文献   

13.
《透明的红萝卜》给莫言带来了各种荣耀和名誉,至今仍为研究者津津乐道,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日本汉学家藤井省三1992年翻译的该小说在日本引起了"莫言热",其原因之一在于译者巧妙地译出了原文用山东高密口语化方言所表现的明喻、暗喻、借喻等修辞特点,消除了日本读者阅读该小说时的语言文化障碍,实现了直译、意译方式的灵活转变,为中国文学日译成功和文学中的修辞翻译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也为研究莫言文学和莫言文学日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热切期盼中,我们终获惊喜: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喜讯传来,举国为之沸腾。这是我国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各大媒体近日热烈与激情地报道这一盛典。应读者之需,本刊意欲从莫言本人、莫言作品、莫言获奖对我们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尽量翔实全面地叙述、分析这一重大事件之于普通国人的意义,希望让今日的"莫言热"成为永恒的一缕阳光,照亮书山学子的未来之路,照亮文坛,照亮我们的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5.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了全世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也引发了国人对于莫言作品的阅读热.通过对中西部五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看到了90后大学生对莫言作品的接受现状.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不太喜欢莫言的作品和对诺贝尔文学奖知之甚少,但莫言获奖后的确把他们的一部分注意力转向了文学.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促进了莫言作品与大学生期待视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莫言往往在刻画生命本质的时候将动物的元素加入进来,从而实现对于人性的深度挖掘。阐述莫言作品中的动物叙事,首先从生态意识层面、生命主体层面、人性的异化层面对莫言作品的动物叙事内涵进行剖析;然后从"丑"以及"荒诞"两方面对动物叙事的审美意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起很多社会现象,折射出很多社会问题。论文主要从“诺奖焦虑症”的消失、莫言热、支持还是质疑莫言、莫言获奖原因探究、莫言获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五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郭文婧 《生活教育》2012,(21):12-13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10月14日)语文作为母语教科书,承担的命是多重的,既有工具性的"读  相似文献   

19.
<正>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著作一时洛阳纸贵,莫言的童年琐事、大小癖好……也都被发掘、被热议。1963年,莫言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之前他作文写得好,语文课上,老师经常表扬他。将近50年后的今天,莫言小学时的作文本出现在了《文汇报》上,当时普通无比的本子现在成了珍贵的史料:封面上是太阳的万丈光芒,上方"大作文"三字,下面是三个共读一本书的孩子,后面摆着一  相似文献   

2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近一个月,但是围绕着莫言及其作品的热评、热议、热卖.依然是高烧未退。在学界专家的解读中,莫言的文学世界逐渐清晰、鲜活起来。同时,热度早已蔓延到作品之外,出版、旅游、文化产业、注册商标……只要能沾上边的,都在赶这股“莫言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