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为核心”等新目标。新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民主平等意识培养、文明行为的养成、加强公德意识、自信心教育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班级管理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相互作用,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实现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向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学生从“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3.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站在时代要求的高度,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长期以来,在学生的眼中,教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地位“高高在上”,与学生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要放下“唯我正确”的架子,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将学生视为独…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育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对我们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理念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发扬“求实”的精神,按照时代的新要求,紧密联系初中生的实际和生活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教师突显“求新”和“求活”的精神,采取新的、灵活的教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汪利 《现代教学》2008,(9):64-64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成为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平等中的首席”,打造出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即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目前,新课程改革在教育领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改革是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们务必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能够切实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教学方式——和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体现出一种全新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帮助教师和学生切实完成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如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构建语文和谐课堂需要注重四个原则——民主.平等、探究、合作,本文将从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和谐语文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据苏人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政治课着力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当中学会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行为。主要是重视“人”的发展,关注人格的培养;尊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由教师的“教”转向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活动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昱 《教育探索》2006,(4):116-118
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各方面应该为教师角色历史性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等传统的角色定位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归宿和宗旨。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践行者,其作用既体现在课程的实施与二次开发上,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导作用上。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核心资源,因此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活用教材——“用”教材“教”。其最终目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从而达到由“教”走向“不需教”、从“学会”走向“会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教”与“学”。“教”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和学生一起去学习。这种高效的英语教学就要求教师能与学生密切配合.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振。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十来年了,在其推动下,学校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教学方面,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行为,都有了崭新的变化;特别是小学课堂,恍如春风吹拂一般,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曾几何时,教师如同一个老匠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模式打造课堂、培养学生、主导学生的发展,过足了“师道尊严”的瘾.如今,新课程改革呼唤的是新教师、新理念和新教法,培育的是新思想、新课堂、新学生,完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位”课堂建构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位”改革方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结合对小学教学多年来的观察和研究,谈一谈小学课堂上教师角色的“进”与“退”.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角色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各方面应该为教师角色历史性的转变,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  相似文献   

17.
教学民主化是针对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家长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弊而提出的教学观念,要求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自我优化、自我创造的建构意识和能力。教学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完美体现和自然渗透,是衡量教师心智能力和人格魅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等传统的角色定位束缚中走出来,在新课程的环境下重新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为课程的创造者、设计者和评价者;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换为“跨学科型”教师。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终身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即“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所构成的单一、被动的知识传输链条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从师生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基本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层面上,很少为学生的将来发展考虑。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实施新课程,首先要明确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