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呼唤高层次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在变化、发展着。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样是文艺心理学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课题。2002午5月,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就大众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大众文化的作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等进行了研讨,比较集中探讨了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本刊本期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选登以下几篇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课题更为热烈、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池莉是当今中国文坛中“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热烈的追捧,这不得不说是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结构迎合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心理。从大众文化理论切入,具体论述了作家文本主题和创作实践的代际转型,分析了其作品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符瑞兴象诗歌是指依托符瑞物象起兴而创制的诗歌。符瑞兴象诗歌具有叙写对象为帝王、关涉主题为政治、创作目的为颂美的共同特征,而这种特征是由符瑞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符瑞兴象诗歌,其符瑞物象(兴象)与诗歌意蕴(兴义)有密切的关联,符瑞物象规约、决定诗歌意蕴。此外,符瑞兴象诗歌具有寄托、譬喻等"隐"的因素,当诗歌语境丧失之后,出现了"兴义难明"的解诗困惑,这导致了两汉以后符瑞兴象诗歌创作的锐减。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二人转本是东北地方的民间文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狂欢化特点,契合了大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加之赵本山的成功推动,近年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势态。尤其是在"刘老根大舞台"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下,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作为东北民间文艺的二人转,而是一种被"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其文化身份也由民间文艺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我国通俗讲演所事业的社会效应未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其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支撑的乏力、社会动荡的干扰;内部因素包括讲演内容的鱼龙混杂、讲演员自身素质的低下、民众对讲演的漠视及抵制心理等。这与"开民智"的愿望相去甚远。这一历史教训对于当今的社会启蒙具有颇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文化状态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结构。具体来说是有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三元并立与相互渗透。主流文化是以其鲜明与强势的话语姿态出现的,这与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密切想联。而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蓬勃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社会及文化基础上形成最有冲击力并且在相当程度上造成文化冲击现象的文化形态。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军旅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响亮地凸显着从内容突破到视听语言变革的风格印记。为符合大众的欣赏口味提高收视率也自觉采用了某些商业影视的叙事策略,呈现了"主旋律"电视剧大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赵晓霞 《现代语文》2009,(11):96-97
"王小波热"自20世纪90年代末持续至今余烬未了,这一文化现象背后有着深层背景和原因。除了媒体操作的因素外,还因为王小波作品的某些特色迎合了后现代语境下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心理,本文从王小波及其作品所传达的讯息,和大众对其一再"误读"的互动关系中,对这一现象的根源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两千多年前,郎加纳斯首次从审美范畴提出崇高概念,强调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当审美逐渐日常化之后,大众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正悄然发生变化,向媚俗和恶俗靠近,却远离了崇高的审美追求.文章试图通过对崇高理论的回顾和对大众文化消费心理的透析,分析当前大众文化生产状况.并以崇高日渐迷失这一现实为契机,提出重构崇高及其尝试性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先锋与媚俗——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电影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先锋电影会利用大众文化的艺术元素,商业电影也从先锋电影那里获得技巧,先锋电影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商业时尚。在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一方面,大众文化与先锋电影具有相似的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先锋电影也与大众文化一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统治和整合大众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阳光性”为主流的前提下,阐述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人们心理的决定性影响,归纳了大学生的基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学习心理、人际心理、恋爱和性心理、社会心理、就业和择业心理等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和学校活动一体化;(2)提供专门的心理服务;(3)改善环境,创设大学文化;(4)提高教育者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现象,反映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通过对校园流行语的了解和探索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又可以让我们知道产生这种思想意识的深层根源.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的同时,也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世界心理学正面临着本土化议题的不断挑战,随着西方主流心理学解释力的下降以及与生活现实问题的相互分离,心理学界正在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中国心理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加入了心理学本土化改革的大潮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框架,开展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将中国心理学赋予中国的文化内涵,将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16.
城市流行用语是我国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较为特殊的一类言语 ,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 ,紧跟时代的一类言语。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可以了解当代城市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异与创新 ,有助于人们理性地看待这类言语嬗变的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现当代管理心理学领导行为与领导风格研究成果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管理心理学中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研究成果的综述认为,西方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结论在中国的推广存在严重的文化障碍,必须逐步本土化才能用来指导中国的党政管理和企业管理.20世纪的中国管理心理学关于领导行为和领导作风的研究,要么停留在西方管理心理学的介绍和跨文化验证方面,要么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批评中国企业家没有现代管理的心理素质,对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治国治家思想和以党的执政理论为框架的领导科学视而不见.西方的管理心理学和中国的领导科学就象两条铁轨,难以相交,主要的障碍在于话语的转换困难.心理学的本土化道路仍然很漫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作家创作的突出特征是对于中国人在战火中精神层面成长的深入挖掘。作家们对于战火中中国人成长现象的关注是伴随着中国人受到抗战文化的启蒙与独立意识的觉醒而产生的;在作品中作家秉承着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文学的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创作主旨,更为全面地呈现硝烟中中国人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中国人用昂扬的姿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对于建设美丽中国、走在复兴之路上的当代中国人而言同样是一架助力器。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当代"新写实"女作家的池莉用自己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关注着女性的生活,从她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深刻透视到了当代中国女性的价值取向。我们看到的是当代女性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