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污染日趋加重,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结合通化市人居环境的具体情况,提出通化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思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121-124
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不显著;从短期来看,在修正机制作用下,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构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的实证发现:第一,现阶段重庆的城市化建设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长期来看,当实现城乡一体化后,城市化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将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4.
何镇宇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3):76-78,96
运用云南省1978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云南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这表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存在互相牵制机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继续保持经济较高增长,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理论,通过对甘肃省1990--2008年时序数据的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揭示了甘肃省城市化与第三产业的动态均衡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省城市化与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引起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同方向的变化,长期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要强于城市化对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反向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文使用1995-2010年中国29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城市化因素的地区经济增长模型,运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方法,对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表现为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且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经济增长平均增加2.33个百分点;从短期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表现为我国区域生产函数的长期稳定(协整)关系对短期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的抑制调节作用的同时,滞后二期的城市化水平变动对短期实际产出变动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论文将实证结果与国内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讨论了本文研究结论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分析近3年广东省统计年鉴数据,可发现珠三角地区、东翼、西翼以及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广东经济主要依靠珠三角地区拉动,而另3个地区的人均GDP严重落后.通过对广东城市化类型进行划分,发现城市化超前型城市有9个、协调型城市有5个、滞后型城市有7个,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呈现出区域差异,并出现了两种与世界城市化一般规律不符的情况.本文以汕头和广州为例进行分析,并针对广东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经济总量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省域内南北区域差异显著,经济总量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选取2009年广东省21个行政城市的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城市化水平三个指标,运用量图分析法将各城市分为先进、中等和落后3种类型,利用GIS软件成图并分析了差异成因,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两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相互传递的关系。那么,从探讨区域信息化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尚不多见的角度入手,用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确定区域信息化水平指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建立一个数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促进作用。根据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区域信息化对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化综合测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测度模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化综合测度模型,并以此对我国城市化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是,我国的城市化综合水平与人均GDP存在着正向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利用1999-2010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关系.实证结论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对房地产价格存在反向的显著影响;住房保障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着弹性关系,住房保障的增加能够平抑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水平和国民产出水平是一对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的指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国民产出的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出了这种促进作用的函数表达,然后从中国的实际数据中得出这种促进作用的具体数值,并对这种促进作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选取人均国民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经济变量,依据1994-2014年统计数据,利用VAR模型和OLS方程,通过平稳性检验、残差自相关检验和协整分析,进行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人均GDP每增长1%,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加0.88%,即可支配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弹性系数为0.88,二者互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体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凸显.本文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对处理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我国今后城市建设与体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会福利可以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表示。从城市化经济的基本定义出发,它的增长依存于两个要素,分别是城镇公共经济的增长和私人经济的增长。这两个要素可以由城镇财政人均支出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表示。比较两者增长速度,城镇人均财政支出远远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但如果比较两者对城市社会福利的作用大小,即引发的城市化经济福利效应,前者却小于后者。为此,政府通过增加新兴产业财政支出等方式,调整我国城镇公共经济和私人经济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化经济运行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我国城市化经济政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新疆及其城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新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计算的18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很低,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四川省各市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与比率分析了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异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总体空间差异十分显著,绝对差异在迅速扩大,而相对差异处于不均衡状态并略有缩小的趋势;空间局部差异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较快、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的市州与其他市州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形成了以成都为核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中部高值区和川西北和川东北两个低值区,处于中等水平的市州则主要分布川南盆地地区和攀西经济区,五大经济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差异明显,内部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征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偏低,活动地点主要集中在公益性场地,操舞类、武术类和气功类是其主要的指导项目.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受经费、宣传力度、组织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根据以上制约因素提出应加大政府对社会体育的投资力度、扩大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机构、利用高校资源联合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提高通化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总人口、人均GDP及城镇化率等指标,运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化发展呈现整体不均衡格局:区域内沿海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沿海的莆田市和宁德市没有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是区域内城市化发展的凹陷城市;而区域的内陆城市尤其是江西省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应加大对凹陷城市的扶持力度,扩大优势区域的辐射面,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用随机试验方法进行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人均GDP影响的显著性分析,得出东、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人均GDP的影响不显著,但中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对区域人均GDP的影响显著的结论。提出一种“等级差异评定法”,用其进行协调性分析,得出和显著性分析相一致的结论,并找出了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进行了各省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及潜力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