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闫广英 《师道》2009,(1):43-44
诗人庞德有句名言,陈述的基本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这句话被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奉为至理名言。卡佛是以写短篇小说和诗歌而著称的作家,是著名的简约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最为评论家津津乐道的就是在他的小说中发展了一种所谓“极简主义”的文体写作,就是对自己的文字吝啬之极,削减到了瘦骨嶙峋的地步,几乎剔掉文字中所有的修辞和不必要的东西,成就了小说中的简洁美学。  相似文献   

2.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他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古人有“作画形易而神难”之说,“神似”是比“形似”更高的艺术追求。鲁迅曾深有体会地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相似文献   

3.
好的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会成为“亮点”,使文章意蕴丰富。写人可借景抒情,展现人物性格特征;叙事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甚至成为线索,贯串全文。如何写景?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种方式:一、虚实之式。所谓“虚”,即写胸中之景;所谓“实”,即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景虚幻,充满诗意;眼前之景真切,客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故乡》中写“我”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所见的是一派萧索、荒寂的图景: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这不仅渲染了悲凉气氛,更与“我”胸中美丽的故乡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暗示人物命…  相似文献   

4.
明甭小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摆脱和超越说书模式的过程,这一超越主要表现在:1、叙述主体由公开的说书人向隐蔽的人转化,2.由“缀段式”的线型结构向纵横钗连的“网状结构”演进,3.由次知视角、人物视角部分地到代全知视角。4.由超现实的传奇故事向写性的“天然图画”发展。5.从重诗词、重故事向重人物过渡。  相似文献   

5.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反衬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以动衬静。如《老山界》中写静夜:“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相似文献   

6.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一段,旨在突出关羽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但作者却大写华雄之威,写激战时关外鼓声、喊声、帐中众诸侯的失惊之态,写关羽并未从正面着~笔,然关羽之声威、雄姿。气势卓然呈现于读者眼前。这就是“空笔”产生的艺术效果。所谓“空笔”,又叫“艺术空间”,就是作者有意对某些内容少写成不写,即故意留厂“空白”,以激发、诱导欣赏者的联想或想象一让欣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作者提供的形象进行再创造。笔虽未到而意却无穷,给读者留下大片回味和思考的空间,“空笔”技巧,有如此巨大魁力,怎样设…  相似文献   

8.
闲笔,顾名思义,百忙中极闲之笔。换言之,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者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表面上看来或繁冗复沓,或偏离主题,或无足重轻,然而却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或于细微处见真情,或巧妙蓄势铺垫,或烘托映衬渲染,皆浑然天成。如此“妙笔”何谈“闲来之笔”?作家贾平凹曾如是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相似文献   

9.
宋代散文大家苏轼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 所谓“反常”,就是出乎人们一般的常情、常理,一反常规,一反常态而行之。是写人物的反常之举,写故事的反常之情、反常之理,以深化文章主题,强化作品艺术效果的一种写作技法。古人所说的“写反面”,“反其意而用之”,现代作家所赞赏的“反弹琵琶法”都属此例。  相似文献   

10.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1.
象征是黄咏梅小说修辞的整体构思方式。黄咏梅的小说在现实层面上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在超现实层面上,传达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悲悯情怀。这种悲悯,是从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叙述、环境描写以及人物刻画中升华出来的,高度意象化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黄咏梅小说修辞特有的诗意象征。  相似文献   

12.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修辞的专著。他对汉字修辞理论作了系统研究,阐明了汉字能否修辞和汉字为什么能够修辞的道理,规范了汉字修辞手段的术语及适应范围,阐述了汉字修辞手段的特点与功能,开拓了汉语修辞的新领域,为汉字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汉语修辞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汉字源于图画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语素音节文字,字形多样,数量繁多,字形修辞的能力和形式远远超过表音的字母文字。汉字修辞方式很多,首先利用汉字的拆分组合是最能体现汉字修辞特点的方式,大量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是利用汉字形声字的偏旁部首来进行修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汉字修辞所利用的是汉字的形体,并以这一汉字的形体为物质外壳,并以这一独特的物质形式而有别于一般的汉语修辞。可见,汉字不是机械地记录汉语,汉字在修辞上有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字形修辞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字形(含汉字的形体、标点、图符等书面因素)为修辞利用的材料,把字形修辞归入积极修辞,认为字形修辞有独特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字形修辞理论是《修辞学发凡》修辞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修辞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学者虽然未专门研究离合,但在汉字修辞研究中涉及到离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学者对离合的认识:把汉字的离合与名词的离合区别开来;在析字的研究上,缩小了范围,突出了离合;把离合所概括的修辞现象区分为拆字、并字。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多数学者没有正确认识离合既包含“作者离、读者合”,也包含“作者合,读者离”,因此无论在定义还是在例句的分析上,都存在相互纠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修辞方式。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拆字这个修辞格的范围廓清,认为拆字具有不同一般汉字修辞的特征:即具有“作者离,读者合”的形式特征。只有那些为了修辞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合”这一形式特征的汉字修辞事实,才是拆字。  相似文献   

18.
神智体修辞是一种“以意写图,使人自悟”的积极修辞手段,殷代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大量的事例,为我们解读一些另类甲骨文字提供了一种新视角.甲骨文神智修辞有整篇、一段、单个字词三种形态,整篇最具美学价值,一段的字词组合变化是基本形态,单个字词应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汇发展与修辞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词义的演变、新词的产生以及词语形式的替换等很多都是在修辞的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的。将汉语韵律因素纳入到修辞影响发展的体系中,把韵律修辞分为积极韵律修辞和一般性韵律修辞,并分别对它们影响词汇发展的情况加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合形"是一种汉字修辞方式,前人对它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其构成方式研究不够全面。汉字变化灵活多样,"合形"在"汉字+汉字"的主要构成方式外应当会存在一些变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汉字修辞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