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国内外逐步有从社会学视角开展教师角色认同研究,但多集中于对新任教师、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教师等群体,较少针对远程教育机构教师开展角色认同研究。我国对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认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学科视角不甚明晰,较多围绕"远程教师角色定位与职责、远程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网络师生互动与教师角色行为、信息技术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等相关话题开展研究,较少开展远程教师角色认同现状、特征及变迁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放眼国际,社会学视角下教师角色认同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较丰富,综合运用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解释学派认同理论"等理论视角,对"角色认同型塑、危机与建构"等开展研究;针对远程教育从业者,有学者专门从技术社会学视角、网络社会认同理论出发,研究信息技术、网络社会对认同型塑、选择与解放的影响。这些研究综合运用量化分析以及质性研究的民族志、自我民族志、叙事研究、个案研究、话语分析等研究策略。这些理论视角和研究策略为开展我国远程教育教师角色认同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教师身份认同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学术成果层出不穷。从教师身份认同的概念、历史演变以及教师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对策入手对已有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尚存在研究的学科视角相对单一、研究的系统性相对缺乏、比较研究相对不足、基本原理分析相对缺乏等问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应注意从拓宽研究视角和内容、加强比较分析与实证研究、深化基本原理研究等方面着手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理论与研究综述1.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认同(identity),即"我是谁?"。最早由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将其引入到心理学范畴进行思考。以弗洛伊德为基础,艾克里森提出"自我心理学"并认为"认同"是连续而有阶段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是人通过在社会交往中显现出的差异性而产生一种自我认知、自我界定,对自身特征的认识。而随着国外由逻辑实证主义向关注本体的人文主义学术思潮涌现,关于"认同"的研究更成为人文学科的研究热点,成为当代学术界一大流行词汇,并聚焦于民族(族群)、国家这类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转向"影响,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成为外语教师教育领域中的新亮点。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了解外语教师在自我认同上的困惑,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首先,对外语教师自我认同内涵进行阐释;其次,多源视角分析高校外语教师自我认同存在的主要困惑;最后,针对主要困惑提出强化教师自我认同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封建帝王敕封妈祖的历史现象入手,尝试以"权力-游戏"视角,通过解构封建政权与文化认同适时"在场"的矛盾过程,重新审视封建王朝时期妈祖文化认同机制,进而探究其底层逻辑。研究发现,文化认同机制权力主导者运用文化策略规约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认知模式,然而,个体也能积极地利用主体认知模式进行抵抗:或寻求自由、自得其乐,或隐蔽自我、逃避控制。研究揭示了封建时代文化认同机制的建构所暗含的文化权力格局,并试图为今后扩充认同建构的文化实践路径,以文化协调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供另一种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
一、认同认同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同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属于一种自我意识或者说自我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提出过非常著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分析。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分析,认同则更侧重自我与他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黑色星期天》,在真实的慕尼黑惨案背景下,虚构了"超级碗"恐怖袭击事件。在"恐怖袭击者"形象的背后,主人公兰德尔是一个失去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飞行员,更是一个失去国家认同感的士兵,其经历折射出美国当代社会边缘群体的认同危机。本文以认同理论为视角,通过社会群体中的局外人、自我凝视下的局外人,国家视角下的局外人三个方面,探究主人公在经历一次次身份认同危机后最终沦落到"恐怖袭击者"境地的社会根源,解读哈里斯笔下这一局外人形象的社会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科学素养理念在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落实情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整理出当下以科学素养为视角对"正式课程"分析的两种理论模型:"课程重点"和"课程平衡"。本文对两种理论模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评述与比较,希望为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与公众对话"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活动,是以实证的社会调查研究为手段,认识公众价值观,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现状及公众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接受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功能实现的条件。社会价值观复杂性的特点,要求其实证研究须以多学科综合视角和贯通式理论方法来进行。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公众高度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但认识与实践存在差距,这要求我们对核心价值如何实现其功能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记忆这个命题属于双向阐释范畴:从文学视角去研究记忆的叙事与生产,从记忆视角去研究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本文以新时代青年成长叙事为研究对象,提出观点:从文化记忆的时间维度出发,青年在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在非线性时间维度完成了自我身份认同;从文化记忆的空间维度出发,青年游离于城市与乡村、现实与历史之间,渴望找到协调方法,被动或主动地完成了文化认同。最后提出,研究成长叙事与文化记忆的关系,不仅为了"对抗遗忘",而是更好地"理解现在"。  相似文献   

13.
梁志芳 《英语广场》2020,(27):15-17
翻译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身份建构或重构的场所。本文首先以研究路径为线索,梳理了过去20余年来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认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有翻译与民族身份认同研究、译者身份研究及翻译与性别身份研究三大研究路径;其次讨论了翻译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存在的研究主题较为单一、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缺乏等问题;最后指出了翻译学领域未来的身份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叔本华、尼采奠基的以个体理解、体验和把握自我生命为基本原则的生命哲学为审视青年自我认同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青年自我认同问题的提出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反思。对生命现象的曲解与误认使青年陷入自我认同困境。要克服自我认同困境,须走出价值虚无,澄清与回归生命本真,肯定生命、超越生命、威恩生命。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学业导师制日益成为促进大学生学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制度。基于自我扩张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本研究探讨了学业导师制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关系及其边界影响。通过对266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学业导师制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产生专业认同;自我扩张在学业导师制与大学生专业认同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在学业导师制与自我扩张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当大学生具有高核心自我评价时,学业导师制更能够激发大学生自我扩张的动机和能力。核心自我评价发挥正向调节学业导师制与自我扩张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当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较高时,中介效应更显著。本研究拓展了学业导师制的效果研究,为探明学业导师制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路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此同时,研究结果对于建立和完善学业导师制度,提升高等教育培养效果,针对大学生进行长期职业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77名回族中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回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自尊之间关系.结果表明:(1)回族青少年自尊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自我喜欢大于自我胜任力; (2)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国家认同程度大于对本民族认同; (3)国家认同可以很好地正向预测自尊中的自我喜欢维度.该结果为今后回族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从他人对自我的评价中感受自我在他人中的存在状态,习惯于在他人的视界中寻求认同。从主角到丑角的转化,不过是经历了在以"公共道德"为标准的众人视界中由"他我"到"非我"的转换而已。莎士比亚的悲剧《泰门》正是从这一角度向我们提供了反观人类自身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湖南省S县某村和某场培训会的田野调查,以结构化视角透视我国农村儿童主任的身份建构和认同在与社会结构性要素互动中产生的张力,发现国家政策为主导的宏观制度性力量、基层社会治理的结构性力量、基层政府干部、村干部、志愿者、村民及培训专家等,形成了儿童主任身份多层次、多主体的外部性建构力量。儿童主任的自我身份认同面临不确定、多重角色冲突、性别隔阂等困境,对此他们采取选择性认同策略,同时采取以行动寻求身份认同的策略,试图通过主体行动寻求"我将成为谁""我能做什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和视角,以新世纪校园"女生节"文化为分析焦点,考察"女生节"这一新文化现象兴起的思想、文化、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总结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别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当代女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及如何构建正确的女性自我认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