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正> 《读书》1995年第11期高瑞泉博士的《智慧之境》一文,是怀念已故著名学者冯契先生的。赖有这样的文字,无缘亲炙冯契先生教诲的我辈后生,终于可以想见到更真实、更亲切、更丰满的冯契先生。文中言及:“以一人之心力,独自条贯系统地写完自先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整部中国哲学史,舍先生之外,不知至今是否有经二人?”此语似可斟酌。据我们所知,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长期沉醉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先后撰有《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1—7册)等著作。这些书大都具备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独立完成;二是贯通古今。其中前几部均完成于解放前,无法涉及到更晚的哲学史。而《新编》系解放后的新作,其第七册更是专门讲授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哲学史。惜这部直至冯友兰先生去世前才最终“绝笔”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不能和前面六册一样在同一出版社出版。……它在香港出版了,只是将书名改为《中国现代哲学史》”。(《读书》1995年第4期,汪子嵩《海阔天空我自飞》)知情者说,冯友兰先生在晚年已“失其聪明”,著述赖有他人相助。而冯先生《新编》七册的最后一章中言明:“我真感觉到‘海阔天空我自飞’的自由。”(同上)故全书的筋骨血脉均得之于先生,殆  相似文献   

2.
本文据《左传》《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 ,朱熹《四书集注》、焦循《孟子正义》注疏以及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董洪利《孟子研究》等著作 ,为高中第五册“孟子专辑”五章内容提供相关简明背景材料 ,以期于教学有助。桓文霸业《齐桓晋文之事》关涉齐桓公、晋文公 ,他们是春秋时代两个最著名的霸主。齐桓公名小白 ,公元前 685—前643年在位 ,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活动时间为 43年。齐桓公的霸业主要表现在 :第一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很长一段时间内 ,齐桓公以东方集团国家盟主的资格 ,多次主持会盟。这些会盟以…  相似文献   

3.
人教社修订统编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新增了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此文笔者教过两轮,颇多心得。惟憾茅公今已作古,不能亲聆其教诲;姑妄言之,以就正于方家,名其曰“修改意见”: 1、文题《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会使人误解为分析《水浒》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全书的结构方式,但实际上课文内容是评论该书描写人物和构思故事的特点(课文末尾)“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必须重视中学文言文中的“互文”教学,这是因为掌握“互文”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现今仍存在着忽视“互文”教学的现象。看下面两例: <1>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初中《语文)第三册《木兰诗》) <2> “主人下马客在船。”(高中《语文》第二册《琵琶行》)  相似文献   

5.
胥惠民先生《与周汝昌先生商榷》一文指明“不要把瞎编的一百零八钗硬我到曹雪芹头上”,有较强的说服力。所排“又副册”名录亦很有见地。惜乎对“副册”中人员暨“十二钗”的地域界定有偏执之论,对此特作补苴罅漏。为求“金陵十二钗”三册全璧,诚为阙如的“金陵十二钗副册”人员甄审排名。  相似文献   

6.
“上杭马林兰藏板”的《一年使用杂字文》系“林梁峰先生著”,由家父收藏。 编著者林梁峰,据《武平县志》,原名“林宝树,字光阶”,梁峰是他的号。福建省武平县武东乡袁畲白泥田村人。生卒年月不详(注一)。“康熙38年已卯”(公元1699年)由“居乡者”以“举人选授(奉天)海城知县,(因道远)不赴”。其著作则有“《梁峰诗文选集》、《四书大全摘抄》(《通志·经籍》、府志《文苑》书目)、《一年使用杂字》(采访册,刊存)”。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刊第八期发表了杨黛莉同志《关于“四概念错误”的质疑》一文,认为高中语文第二册逻辑短文《演绎推理》中“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这一三段论,犯的不是“四概念错误”。对于这个看法,有些同志来稿,提出不同的意见。现将卢惠余等四位同志的稿件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有关学者把《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列为我国国学经典的重要著作.本文所指的“诗”主要是指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等,“文”主要是指四书五经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贤文.  相似文献   

9.
难忘的一课     
一次,我在教《李时珍》(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语文第六册》)一课时,张晓同学突然举手问道:“老师,《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有没有缺点呢?”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想到。学生突然提出这个问题,使我有点意外。是呀,书上说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许多缺点,那么李时珍编写的  相似文献   

10.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二册的文体分类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看课本的部分目录。第一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等;“第五单元散文”,包括《荷塘月色》、《灯》等。第二册“第二单元记叙文”,包括《包身工》、《荷花淀》等;“第三单元记叙文”,包括《土地》、《黄山记》等;而后又列出一个“第五单元散文”,其中包括《天山景物记》、《风景谈》等。据有关介绍,全书一至四单元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实用文部分,第五单元为  相似文献   

11.
教材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五”中,《真实的高度》一文讲述了小仲马不怕挫折,不依赖父亲大仲马长自己的本领,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大仲马是法国作家,一生著作丰富,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等。  相似文献   

12.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的《古今言殊》一文被收入了高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题目被编者改成了《语言的演变》。诚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说,“这是一篇典范的说明文”,然而白璧微瑕,在所难免。现将笔者教学中的思考公之于众,以就教于方家同仁。第五段有一处表述不明确:“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  相似文献   

14.
李征 《教育文汇》2014,(10):12-13
“我努力做一点小事,希望小事正在蔓延,如动画片《冰河世纪》里那枚坚果,砸在貌似坚不可摧的冰崖上。”继出版《对抗语文》之后,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最近出了新书“新版课本”《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以下简称《语文书》)前两册。书刚上架网店3天,首印2万册就销售一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批评和理论中,“体”这个术语出现相当频繁。《文心雕龙》中一百八十余处用到“体”,为全书之最。“体”几乎参与了全书每一个重要问题的论证和总结;而且使用的场合不同,意义往往有所差别。因此研讨《文心雕龙》的风格论,须对“体”作必不可少的辨析。《说文》曰:“体,总十二属也”。即谓“体”是身体十二个部分的总称。《墨子·经·上》云:“体,分于兼也”“体”可释为分,也可以理解为合各部而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故》)一文第10段,介绍保和殿有这么一句:“殿前广场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殿试在“广场”举行?使人生惑。查阅1987年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故》文,则为“这里(指保和殿)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两文比照,殿试之所竟一外(殿前广场)一内(保和殿内),如此不同,孰对孰错?殿试考场究竟设在哪儿?查《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殿试”条(1914页):“科举时代,帝王于宫殿内考试贡举之士称殿试。”指出“殿试”在“宫殿内”。《…  相似文献   

17.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教风和学风,改革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一、分层要求,尊重学生差异 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梅花魂》一文的教学,我就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其选择不同的研究问题:(1)了解性研究——“外祖父”酷爱梅  相似文献   

18.
去年我教高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时,分析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在分析“送来”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送来”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9.
《一面》(见初二册)和《背影》(见初一册)都是记实散文,两篇作品都是抒写作者对“一面”的深切思念,都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都是通过看似微不足道的平淡琐事铸造了令人难忘、催人泪下的“一面”。仔细阅读两文,不难发现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以至主题,两文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说两文所写的“一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