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3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到的朋友好心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2.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4.
好友的儿子17岁,即将赴美留学,临行前向我告别。我问他:“你去美国学什么?”他十分干脆地说:“学电子计算机。”的确,美国计算机技术居世界领先,但我认为去美国不仅是学会一项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去领悟和感受一种美国精神和观念,于是我给他讲了我眼中的美国。你凭什么得绿卡Mr.王是我一位朋友,5年前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也不例外。到美国三个月后,他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早到美国的朋友好心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他说:“不用那么久,三个月就可以了。”三个月后,他…  相似文献   

5.
一位朋友在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时,曾经遇到一位中年妇女,从古铜色的皮肤可以断定她在户外工作。出于好奇,他上前和她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拿到“绿卡”是梦想之一,而实现这个梦想可能要走一条艰难路。我在美国期间认识了几位已拥有“绿卡”的中国女人,她们的“绿卡”来之不易。 离经叛道 江晓红,一个文质彬彬的女性,今年35岁。原在上海某外贸进出口公司工作,大学毕业时她的初恋男朋友去美国深造,也把她的那份真爱带到了大洋彼岸。江晓红努力工作,没再接受任何男人的追求。工作5年后,她成为项目经理,这期间,她出差到过日本、新西兰、英国,可一直没机会去美国。1991  相似文献   

7.
有备而归     
有备而归●白瑜一位回来不久的留学生,讲起他归来后的一些经历。他说,一日与朋友聊天,朋友问:“你在美国拿了什么学位?”答曰:“博士。”“噢,没拿博士后学位?”这位留学人员赶紧解释,博士后不是一个学位,而是在固定工作前的一个过渡期。朋友又问:“那你有绿卡...  相似文献   

8.
与羽毛合影     
查一路 《小读者》2011,(11):19-19
去年冬天.我的一位朋友去了美国阿拉斯加.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回海量图片.他坚信这些图片对我的写作会有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移民局申请绿卡的队伍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出于好奇,有人上前和她搭话,得知,她来自中国北方农村,因为女儿在美国,所以才申请来美。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相似文献   

11.
到省城去看望一位朋友,恰好,他的一位来自美国的朋友也在。这个中文名叫蜡笔的美国人,鼻子很尖,人中特长,一笑,两个嘴角就高高扯起。你好。他一张嘴,就露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算得上当今较为时髦的专业,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该专业学历毕业者,技术评分较高,就业前景良好。我以前就职的那家计算机公司的老板,就曾在美国的一所院校的计算机系深造过,后通过职业移民而申请到了留美绿卡,现为美籍华人。每当他在对我们的工作表示赞赏的时候,总  相似文献   

13.
清洁天使     
一冰 《阅读与鉴赏》2002,(11):36-37
不久前,我到一个城市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中午,他开车把我带到很远的一家餐馆去吃饭。这家餐馆并不豪华,也没有什么特色。朋友领着我径直走到临街的一张桌前坐下。他点菜的时候,我透过宽大的玻璃窗观望这座新兴城市的街景。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献血     
来到德国不久,我就参加了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一天晚上,一位德国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明天红十字会到我们这里采血,我要去,你去吗?"我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第二天下午,朋友来接我。当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我有些犹豫,问他还去不去,朋友诧异地看着我,反问道":为什么不去呢?"  相似文献   

15.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老师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  相似文献   

16.
早在来中国之前,中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牺牲就已经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结识了一位中国女士,为了能给女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她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移民加拿大,她的先生则留在中国。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我有一位朋友曾离开妻儿到中国学习,可仅仅两周之后,他就决定打好行李回美国了。他不能忍受隔着整个太平洋思念家人之苦。等我来到中国之后,所见所闻更让我对中国父母的牺牲精神惊叹不已。有个朋友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我问他打算怎么处理旧房,他毫不犹豫地说:“留给儿子。”我瞠目结舌地看着他那年仅3岁的小宝贝,心想:天哪,他什么时候才会用到啊!  相似文献   

17.
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学子,为了留在美国放弃了国内与之感情弥笃的女友,和一位大他十几岁的美国女人结了婚,取得了美国的绿卡。苦等他数年的女朋友在一次赴美交流时找到了他,欲劝导他回头,可男友铁下了心肠不为所动。这个女孩为了“争一口气”,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锦秀前程,在回程机场里逃离了团队,非法羁留美国,不久后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也取得了绿卡。一位在加拿大某地方政府工作的女硕士,已经与在加拿大另外一个城市工作的一位男士订婚多年,但  相似文献   

18.
《小读者》2003,(Z1)
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了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  相似文献   

19.
七位朋友     
《初中生学习》2004,(11):24-24,22
某人有七位朋友。第一位朋友每天晚上都去他家看他,第二位朋友每隔一个晚上到他家去,第三位朋友每隔两个晚上去他家串门,第四位朋友每隔三个晚上去他家做客。依此类推,直到第七位朋友每隔六个晚上在他家出现。  相似文献   

20.
1978年,我应美国一个美术馆的邀请,去做驻馆艺术家。刚去的时候,每次坐美国朋友的车,下车常会看到奇怪的眼神。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碰到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他问我:刚才你是不是有些什么不高兴?是不是我说的什么话,你误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